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684|回复: 0

唐代九成宫考古:“粉壁涂泥”见证唐太宗力戒豪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1 14: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征上书、长乐公主下嫁、薛仁贵救驾……这些历史上的大事都发生在唐九成宫。近日,考古人员对位于陕西麟游的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这个殿极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则天驻跸并喜欢使用的寝殿——咸亨殿。考古人员发现大量散落白灰墙皮残块,对比隋代遗留刻有精美图案的石材,推测应是唐太宗矫正隋室奢华弊政在建筑上的反映,为著名的“天下第一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中记载“间粉壁以涂泥”的历史见证。

唐代九成宫考古:“粉壁涂泥”见证唐太宗力戒豪奢-1.jpg


2020年12月24日,在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举行的“2019年至2020年隋仁寿唐九成宫4号殿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考古发掘领队李春林宣布,中断了25年的九成宫遗址考古重启发掘后又有新收获。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是隋唐两朝前后共用的一处避暑行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城区。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由我国古代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与营造,初名“仁寿宫”。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复修仁寿宫,改名为“九成宫”。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下令维修九成宫,并更名为“万年宫”,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恢复“九成宫”原名,一直沿用至今。开成元年(公元836年),麟游遭暴雨,洪水和泥石流冲毁了九成宫大部分宫殿。从营建到水毁至沦为废墟,共历时了三百多年时间。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享有“离宫之冠”美誉,隋唐两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及武则天四位皇帝20次驾幸避暑,这里一度成为隋唐全国政治、军事、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史书记载的唐太宗杖导出醴泉、杨素残民、杨广弑父、魏征上书、长乐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薛仁贵救驾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隋代“装修”精美

用料讲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1978年起就开始对九成宫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发现其缭城城垣、内皇城城垣、诸多宫殿、亭台楼榭、寺庙、道观及生活设施等众多遗存。有国宝级文物九成宫醴泉铭碑、国家一级文物万年宫铭碑、唐宫廷水井、点将台、梳妆台、缭墙城门等。尤其是37号大殿遗址,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5年后,从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各类遗物标本500余件。

“4号殿遗址位处九成宫遗址的西南隅、东北距天台山脚30米,发掘显示,4号殿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基本可以看出这座宫殿沿用、废弃和变迁过程。其中的石刻图案十分精美,代表了隋朝建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水平,有着重要的可视性和审美价值,值得进一步全面发掘。”据项目负责人李春林介绍,从建筑构材、夯土层理和殿西、南两面破损裸露的断茬等观察分析,4号殿基明显可分隋唐两期,即隋至唐代前期和中唐至晚唐时期,其中唐代部分叠压在隋代的之上。

宫殿初建于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并整体有所增高抬升,且外围有增建和扩建。殿体由殿阶基、西慢道、殿面础石和殿基周匝散水四部分构成。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台台壁和内里夯土组成,散水和台壁皆为石材砌筑,石材为当地所产的麻绿色砂岩。同类石材皆切割整齐划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体现了工程的严格管理和要求。

殿基部分周匝各类石构材体量之高大、厚重,保存之完好,当中的压栏石、隔身版柱和地袱石所雕缠枝忍冬纹,枝条屈曲缠绕,叶瓣典雅华美,这些都是以往古代殿堂建筑考古中所罕见,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石作制度的流变,为研究同时期的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4号殿基夯土中所夹杂的卵石层、暗柱等技法为考察隋唐高台式建筑技术提供了素材。

唐代宫殿发现

“粉壁、涂泥”

“唐代增建的部分,包括垫高抬升的基台、殿面、西慢道,慢道西端往西、南、北三面皆出有平台,其中平台南北东侧皆以砖包砌,显示殿西或有相关配属建筑。”唐代以隋代石构殿基为基础,对殿基和慢道整体抬升加高,主要由夯土构成,起夯自隋代压栏石(殿北面为地袱石)同高水平的旧夯茬。发掘显示,唐代增高的基台外壁是以条砖包砌而成,现存殿基台北壁高2.2米,台壁包砖磨砖对缝,砌筑非常整齐。殿面柱础石尚存有14块,皆为方座覆盆式,其中一件上刻“杜”字。从现存柱础分析,唐代殿面大致可复原为东西38米、南北25米,面阔九间,进深三间,是一座殿基高达4.2米的高等级台式殿堂建筑,有可能是当时的“咸亨殿”。此外,4号殿外唐代地面下潜埋有两道排水道管道,部分叠压于散水石上,应是唐代宫内增加的重要引水设施。

喜欢书法的小伙伴都熟悉《九成宫醴泉铭》,而此次考古发现就有与铭中记录内容相互印证之处。

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积中还发现大量散落白灰墙皮残块,南侧基台所砌陡板石上尚黏附有白灰皮3至4层,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以白灰装饰的。考古人员认为,这或许是唐太宗矫正隋室奢华弊政在建筑上的反映,这个发现应该就是魏征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中所言“粉壁、涂泥”的历史见证。

4号殿或是

咸亨殿

通过发掘4号殿,分析其现状、开间布局和建筑规格,再结合历史文献,项目负责人李春林推测,4号殿极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则天驻跸并使用的寝殿——咸亨殿。

为何推断其为咸亨殿?李春林分析,第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咸亨殿的地势比较低洼,在两河交汇的地方;第二、《旧唐书》等文献中提到它,唐高宗曾在咸亨殿里宴请过一些朝廷重臣,在这里饮酒作诗,互相唱和;文献中也有唐高宗在此观赏《秦王破阵乐》、缅怀唐太宗的记载。“咸亨殿本身就是一个宴饮、唱和的场所,我们推测在高宗时期,它的使用频率较高。”第三、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唐高祖李治携武则天在此(此时的九成宫已改称“万年宫”)避暑。当年五月的一天深夜,碧城山上的山洪冲开了玄武门,直泻宫中,宿卫的禁军士兵一看这阵势四散奔逃。正在北门城墙上值守的右领军郎将薛仁贵一边敲击报警,一边冲进皇帝寝殿,将高宗李治背出寝殿,转移到更高的山上。这场山洪冲走了3000余人,冲坏宫内大小殿堂百余间,牛马不计其数。此后李治感慨道:“今夜之难赖得有卿,方免沦溺,吾始知板荡有忠臣。”

“居高思坠,

持满戒盈”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极为罕见的英明君主。他富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

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九成宫醴泉铭》一直被书法爱好者推崇。《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被视为楷书正宗,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此次考古发现的“粉壁涂泥”则证实铭文所记不虚。

唐太宗要求别人从俭戒奢,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反对大兴土木。唐太宗即位后,所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建的宫殿,经战火焚烧,早已破旧。按照惯例,新王朝国君都要大兴土木,另建新宫,至少也要将旧宫修饰一新。但唐太宗目睹隋朝奢侈亡国的教训,“不敢纵逸”,一直不许兴建新的宫殿。史载太宗患有“气疾”,所住的宫殿又潮湿,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有公卿大臣从爱护他健康的角度出发,再三上奏唐太宗建议他营建新宫,唐太宗坚拒不准。不仅如此,在洛阳遭受水灾时,百姓房屋被冲毁,太宗还下令拆掉洛阳一些宫殿,将木材分给受灾百姓,以供修房之用。而洛阳宫殿被大水冲坏后,只是稍加修缮而已。他把宰相魏征上奏的《十渐不克终疏》制成“戒奢屏”“朝夕瞻仰”,时刻提醒自己“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也被传为一段佳话。

唐太宗以史为鉴,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力戒贪奢。可以说,贞观时期政治清明,官吏大多崇尚清廉,与唐太宗不无关联,从而为“贞观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础。此次九成宫发掘出的“粉壁涂泥”,见证了一段为后世称道的历史。

来源:齐鲁晚报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西安晚报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9155958067121034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2-22 16:06 , Processed in 0.06215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