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我们选择到贵州开展中国细菌学大会,是基于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当地喀斯特溶岩洞穴及热泉中有大量未知微生物新种,这使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对当地的微生物自然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将在基础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之间的转化与合作等问题、微生态领域继续努力开拓创新。”7月21日,在贵阳召开的2019年中国细菌学大会上,本次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健康学院副院长郭晓奎教授如是说。
从本次大会上传递出:在微生态领域日益热门的情况下,向大众传达正确的观念,是微生态环境正确应用的前提,对促进大健康行业的发展、健康中国的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合作的大背景下,贵州正在迈步走在探索一条属于贵州特有的细菌研究及成果转化的发展道路,一场关于“细菌应用”的“革命”悄然而至。
2019年中国细菌学大会院士访谈精彩纷呈
临床微生物学变革方兴未艾
近几年,随着国际上对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深入研究,贵州省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到肠道微生物组学、感染病原学、微生物培养组学等各类有意义的研究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通过各类相关学术会议、国际合作项目的推进,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理清科研思路。
大会副主席、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贵州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康颖倩及其团队成员就是这次探索的先行者。
这位70后博士从病原真菌及放线菌的基因分类鉴定研究中找到突破,其团队经过十多年潜心研究,在微生物应用研究及其相关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研究、节能减排产品、环境生态保护等项目中已有所建树。
在病原性真菌及放线菌分子分类与致病机理研究上,首次发表了一些针对放线菌及其他细菌分类研究的精准分子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国际上放线菌乃至细菌分类学中的常用分类方法;在真菌研究方面,首次采用微卫星基因型分类方法对隐球菌、念珠菌等酵母菌进行大样本的快速鉴定,为临床实验室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病原放线菌研究的专业团队,发现与纠正了一些结核诊断中对于病原放线菌误诊、漏诊的因素;建立了首个贵州省放线菌种及病原真菌菌种保存库;通过对于临床酵母菌形态及毒力转化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为诠释感染可能途径及微生物在环境与人群迁徙过程中毒力与致病性的变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依据,为开发抗真菌药物提供可能的靶点;对病原性真菌所导致的炎症和肿瘤的关系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试验研究数据,为肿瘤发生机制的剖析及临床治疗带来新的理论依据。她还通过组织会议、巡回演讲、培训等形式,积极提高当地及国内医务人员对于临床感染微生物的诊断及鉴定能力。
其团队还对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区的稀有放线菌进行分离筛选,发展并完善了相关微生物富集、分离和培养的技术,提高了放线菌分离率,发表了一批环境与临床放线菌与真菌的新种,为将来新药研发及环境污染处理提供新的菌种资源。
贵州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康颖倩课题组在做实验
强强联合推动贵州微生态研究
整个课题组汇集了青年教师5人、博士后2人、国际联合培养博士生8人、研究生8人及本科生9人,是一支团结合作、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梯队。课题组以贵州医科大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人才基地及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为科技研究基地,以贵州省多家科技公司为产业化研发平台,与全球医学微生物及生态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保持着多年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
充满科技创新凝聚力的团队目前汇集了国际国内微生物学专家
对微生物的研究,康颖倩并没有停留在对其性质、特征的研究上,而是致力于对新产品的开发上,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研发出的姜黄成分纳米消毒液,比较市面上普通姜黄产品抑菌率和吸收率提高数十倍,这为将来生产安全有效的天然消毒产品产业化做好了铺垫。她研发的枳椇子天然护肝解酒饮料,对于肝脏代谢功能的调整改善效果明显,口感怡人。
贵州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重视科技创新梯队建设
在健康产业化研究方面,康颖倩努力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培养优秀青年科研人才,虚心向国内外专家请教合作。课题组与荷兰皇家科学院CBS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合作进行生物天然气循环系统降解生物废料的建设项目及优化研究。项目中针对贵州当地企业的生物废料污染的问题,选用二次发酵整合一体的生物天然气密闭循环系统进行环保处理,制备生物天然气供暖供能,既环保又节能,不仅提高了企业自身发展的科研技术含量,也可以开发可再生原料生产、转化和再生资源利用。课题组还在研究应用极端环境中发现的嗜酸性真菌吸收石油中的硫,提高其纯化率,从而减少空气中的硫排放,达到降低雾霾污染的目的。
贵州微生态研究出成果促发展
作为贵州省微生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康颖倩积极参加我省学会的相关学术活动的组织、筹备及经费赞助等各项工作。她时时思考如何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解决当地政府和企业头痛的难题。在医学研究中,她重视与临床专业大夫及检验室的合作,与贵州各医院门诊、妇科、皮肤科及临床检验诊断科室联合进行临床病原微生物鉴定诊断及菌种收集保藏,合计每年平均在全省参与各类病原微生物鉴别诊断工作上千例。通过这些社会服务工作,团队将各类新型的微生物系统分类研究分析方法引入临床微生物感染诊治中;通过病原微生物准确鉴定,尤其是部分误诊病例得到纠正及漏诊病例的发现;一方面为临床医生准确鉴定感染的病原菌提供了简单、快捷、廉价且分辨力高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还为临床医生提供菌株药物敏感的数据,为临床疾病的准确、有效诊治提供科学数据,其鉴定工作得到了省内大多数医院检验科及临床医生的认可,对临床病原微生物的鉴别诊断影响力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康颖倩教授指出,未来贵州省将在人体微生物组、酿酒微生物组、食药用菌分类普查、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的微生物学研究领域深入探讨、汇集省内外专家力量通力合作,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组建以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的研究团队,针对重大科技前沿问题进行攻关,鼓励推出原创性、突破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理论与应用成果,造就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杰出人才,为推动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为百姓健康的保驾护航再谱新篇。
链接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据2016年以色列新进研究显示,人体全身细胞共有3×1013个,细菌约3.9×1013个。夸张点形容,相当于我们只有43%属于人类,而57%则是细菌。这意味着人体内的微生物非常强大,几乎涉及人类健康的所有方面,甚至有可能重新定义疾病和健康。就细胞的绝对数量而言,人类中的微生物细胞远远多于人类细胞,其比例高达10:1。如果使用DNA来测量微生物细胞携带的不同种类的基因,那么数量远远超过人类细胞基因的数量,因此人体遗传的基因中有99%是微生物基因。
因此,200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启动人类微生物组计划,首次阶段为5年,投入1.15亿美元;2008年,欧盟启动人类肠道宏基因组学项目,投入2120万欧元;2009年,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启动人类微生物组倡议;同年,澳大利亚CSIRO机构启动微生物组项目;2012年,法国启动MetaGenoPolis项目;2016年,白宫启动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投入1.21亿美元;2016年,中国香山会议一致认为应尽早启动中国微生物组研究计划。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段超木
编辑 刘钰银
编审 周静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若干讯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214611412366300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