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谈及魔鬼三角区,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百慕大三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海洋百慕大或魔鬼三角海域,以及百慕大三角相关的那些骇人听闻的离奇故事。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地球人趋之若鹜的世界顶级蜜月旅游度假胜地。
然而,你听说过陆上魔鬼三角区吗?你听说过陆上百慕大吗?你听说过“地球之耳”吗?你见过会移动的“游移湖”吗?你听说过亚洲大陆魔鬼三角区吗?在那遥远的亚洲大陆魔鬼三角区,到底隐藏着哪些惊世骇俗的科学秘密?为何亚洲大陆魔鬼三角区如此的神秘而诡异?为何这里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地球人梦寐以求的探险和生态自驾旅游目的地?
魔鬼三角海域。地处北美佛罗里达半岛东南部,具体是指由百慕大群岛、美国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三点连线形成的一个西大西洋三角地带,每边长约2000公里。
魔鬼三角海域因其丰富的航海历史而闻名,并成为世界顶级的蜜月度假旅游胜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主要包括:世界遗产圣乔治旅游岛、百慕大最著名的海滩马蹄湾海滩、百慕大首都汉密尔顿、圣彼得教堂、皇家海军造船厂、百慕大国家博物馆、吉布斯山灯塔、水晶和幻想洞穴、百慕大水族馆及博物馆和动物园、沉船潜水、百慕大铁路步道、百慕大艺术博物馆、Spittal池塘自然保护区等,其它受欢迎的活动包括浮潜、钓鱼、航行、高尔夫、远足、骑自行车、马缰绳、环绕岛上的自然保护区等。
一、亚洲大陆魔鬼三角区为何出现“地球之耳”?这是真的地球之耳吗?远古解码?
■“地球之耳”到底是什么?隐藏着哪些神奇的远古密码?
“地球之耳”是地史演化的产物,反过来,通过“地球之耳”可以反推地史时期的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所以说,“地球之耳”是本难得的地史“书籍”,读一读”这本书”可以“以今推古”,可以了解罗布泊的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以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那么,就让我们来仔细“翻一翻”、“读一读”“地球之耳”“这本书”,到底“地球之耳”乃至“上帝之耳”,蕴藏着哪些神奇而有趣的科学秘密,到底这些秘密的远古解码是什么?
首先我们具体详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地球之耳”总体呈现两个白色大环——“耳廓”、中间一个“耳屏”(中间凸起部分)和“耳窝”(暗色凹陷部分)。此外,尚可隐约看到“三角窝”“耳垂”和“耳孔”(图1)。
为了便于进一步讨论,有必要提醒一下,别看这张照片很小,这张图代表的是一大片土地或一大片地理单元,面积达5000多平方公里!
所以,照片中哪怕很细微之处,都隐藏着巨大的秘密!比如两个白色“耳廓”之间的细密的紫红色环状条带,很可能代表了沉积年轮、四季韵律乃至数十年级别的沉积旋回。
也就是说,图1中的左边照片代表了5000平方公里的地理单元,若按照这样的大小比例推算(假设为正方形),这只“地球之耳”的边长至少70公里,面积正好70×70约等于4900平方公里。
若该照片按宽7厘米计算的话,可推知该照片的大小与5000平方公里面积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1:10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照片中宽一厘米,则相当于10公里的长度。
按照这个比例尺,我们心中可以估算出“耳廓”的宽度大约为0.25厘米相当于2.5公里,“耳屏”的面积相当于20平方公里,“耳窝”的宽度相当于10公里,“耳垂”的面积相当于2平方公里,而“耳孔”的面积至少0.5平方公里。
接着我们来解剖一下这只“地球之耳”的具体成分、结构和构造。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外两个白色大环——两个“耳廓”。这里要说明的是,两个“耳廓”的成分虽然大体相似,但严格来说,仍存在很多差异,这里就一起讨论了。
“耳廓”呈现正地形,质地坚硬,主要为中薄层浅白色的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极薄层泥岩和粉砂质膏泥岩,反映的是多个数十年—百年级别的沉积韵律事件,主要属于相应长周期的温暖潮湿气候环境条件下的沉积作用产物。
“耳屏”也呈现正地形,质地坚硬,多为块状灰白色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成分纯净,抗风化能力强,为滨浅湖高水动力沉积产物,推断“耳屏”古沉积环境地理为一个湖中小岛或者湖泊半岛,如湖心滩、湖边滩甚至湖漫滩。
“耳窝”“耳孔”等负地形单元,主要为猪肝色极薄层色深水泥质沉积和泥质膏盐沉积,通常代表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沉积作用的产物,该类气候环境容易造成相对浅水的泻湖-湖坪-盐湖低能环境和干旱氧化的沉积环境。
图1中,1代表耳廓:为浅白色的泥质粉砂岩,质地坚硬,呈现正地形;2代表耳屏:为浅灰色粉砂岩沉积孤岛,形成正地形;3代表耳垂:为灰色粉砂质泥岩半岛地形,相态不是很明显;4代表三角窝:为黑灰色深水泥质沉积,显现为负地形;5代表耳孔:为深黑色深水泥质膏盐沉积,呈现负地形,膏盐质已被溶蚀;6代表对耳屏(内环):为灰白色粉砂质泥岩沉积,出现正地形;7代表外耳廓:为模糊的灰色粉砂质泥岩,形态不规则。
图1 “地球之耳”隐藏的远古之谜解码
■“地球之耳”是真正的地球之耳吗?成因如何?
从自然科学上讲,这就是现代沉积学这门学科——湖泊沉积学原理在自然界中应用的经典案例!也就是说,如若你搞懂了湖泊沉积学原理,那你对这种很正常的地形地貌现象,就不足以大惊小怪了。
具体来讲,这就是沙漠腹地深处的湖泊在其地史演化过程中,因为气候、环境、物源等条件的频繁变化,带来的湖盆沉积作用相应的有规律变化的结果,是湖水进(高水位)与退(低水位)变化过程中,粉砂泥质(灰色为主)与泥膏盐质(深紫色为主)相互交替形成的沉积韵律,通常呈现各种环带状构造(图1、2)。
从微观上讲,这种现象反映为沉积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差异性造成的环带状构造。更形象一点说,有点像湖盆沉积年轮、季节韵律一样,其成因可以包括气候韵律的变化、沙尘暴韵律的变化、物源韵律的变化、环境韵律的变化等,导致湖盆水体丰水位与枯水位的交替变化,从而带来湖盆沉积物成分与结构的交替变化(图1、2)。
图2 “地球之耳”不同的卫星影像图
为了说得更清楚一些,这里举个微观尺度的例子,即四季气候变化带来的沉积物呈现环状结构的例子。四季气候环境的差异变化——夏季气候炎热,冰雪融化,河流水量多,容易溢出形成漫滩沉积,河水汇入,造成湖盆处于高水位,湖盆面积扩大。
此时,因滨浅湖水动力较大,形成湖泊沙滩及滨浅湖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沉积(灰白色条带)为主;深湖-次深湖水体较深,安静、水动力弱,容易形成泥质岩沉积(深色条带);干旱炎热气候的话,会形成紫色膏盐质泥岩。
若是冬季气候环境,气候寒冷,水源相对枯竭,沉积物较少,湖泊处于低水位,湖盆面积缩小,主要以灰色沙尘暴粉砂泥质沉积为主。当这些有规律变化的沉积物反映在卫星照片上时,就会形成“地球之耳”现象。
在炎热干旱时期,气候炎热,蒸发量大,同时冰融水丰沛,容易形成氧化、紫色的膏盐岩、膏盐质泥岩沉积。相反,湿润气候条件下,适于动植物生长和繁育,主要形成灰色、灰白色为主的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沉积,并富有各种植物化石。
再举个宏观尺度的案例,为数年-数十年规模的气候变化,同样也可以造成“地球之耳”。这种成因过程与上述四季变化形成的“地球之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种主要表现为更大尺度的温暖湿润气候与干旱炎热气候环境的交替变化,从而形成更宽、更大规模的沉积韵律和条带环状分布。
“地球之耳”表明了,从上新世以来即1800万年以来,在罗布泊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多次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干旱-湿润气候及其相关的风暴-风暴间歇期的气候事件的“轮回”和交替,由于不同气候环境下沉积综合条件的差异性,从而造成相应不同沉积物成分、结构、特性和颜色的韵律性变化。
应该说明的是,罗布泊“地球之耳”的形成,是大自然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各种环境条件与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上述的气候变化和四季交替等主要因素外,特定的地形地貌、沉积物来源、冰融水周期性变化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里所以呈现人的“大耳朵”形态,这是气候、环境、物源的频繁变化再加上地形地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数年-数十年规模式的较大尺度的沉积旋回,又有沉积年轮、季节韵律式的围观尺度的趁机韵律。
因此,“地球之耳”就是罗布泊所在的地质地理背景和独特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各种因素要素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必须说明的是,在其形成过程中,是绝对没有人为过程的影响的。倘若稍微有人为作用的丁点影响,很显然不可能产生这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地球之耳”说明了什么?怎样客观看待?如何科学对待?
20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局在罗布泊的卫星影像图片上,发现相当于罗布泊的中东部呈现有“大耳朵”形状的“怪物”。该消息一经发布,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大耳朵”“地球之耳”“上帝的耳朵”等各种传闻,迅即传遍全世界。
一时间,各种媒体,竞相报道,不明真相的人们,奔走相告,甚至有的为了某种目的,添油加醋,大势吹嘘,有的古怪、奇异、荒诞,有的荒谬、迷信、邪说,甚至把这个很自然的地理现象,硬生生地与“地球末日”之类的谬论悬说,挂起钩来!
事实上,所谓“地球之耳”或者“上帝之耳”,只是罗布泊在漫长的地史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沉积物的成分、结构和特性等,在卫星影像上的沉积响应而已,也就是说罗布泊的航空照片形态很像人的耳朵罢了,与所谓的“地球的末日”毫无关系。
如果没有卫星技术的帮忙,人类将无法发现这个“地球之耳”,因为这个耳朵面积实在太大,大到5000多平方公里,即使在地形图上也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不借助卫星影像技术,人们是无法辨认的,也许这些将成为永久的秘密。
有些想当然的游客,居然说要到罗布泊去看“地球之耳”,这岂不就是天方夜谭吗?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看不到,并不是说“地球之耳”不存在,而是因为现实中的“地球之耳”太大了——当人真的到达“地球之耳”现场的时候,人只是这个巨大的“地球之耳”的一个“点”罢了。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就是这个道理。
目前人类所以对“地球之耳”感到惊讶和神秘,是因为人类前所未见过类似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目前看到的和了解到的大自然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因而产生“少见多怪”甚至迷信的幻象。就像500多年前,希腊学者提出的“地心说”一样。
事实上,自然界的东西,大到地球、银河系再到宇宙,小到显微镜下的细胞和细菌,都会存在着太多的与人类各个部位酷似的事物和景观。罗布泊的“地球之耳”,就是卫星影像技术在自然界应用而给人类带来的最大惊喜。
今后随着科技发展和更多的高科技观测与影像技术进步,大到星球,小到细胞,像人类司空见惯的各种形态(诸如人的脑袋、眼睛、鼻子、嘴巴、屁股等)将数不胜数,将来发现的各种相似性现象,会越来越多,只是目前我们因条件所限还没有发现而已。
二、亚洲大陆魔鬼三角区是会移动的“游移湖”吗?为什么?
罗布泊于1895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首次发现,此后通过仔细分析研究,斯文·赫定于1903年认为,罗布泊是一个会“游移”的湖泊。从此,罗布泊以其神秘怪异的色彩和无与伦比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众多探险家和旅游者。
1921年,德国地质学家霍涅尔对罗布泊进行了实地考察,于1931 年完成了整个湖区的测量工作,测出罗布泊水域面积为2375平方公里,比少早时期的水域面积小得多,并有偏向北岸拓展、偏移的趋势。所有这些现象和发现,不仅引起众多学界的关注和讨论,无形中也给罗布泊这个特殊的名字平添了几份神秘诡异的人文色彩。
那么,罗布泊真的是会“走动”的游移湖吗?实际上,如果你对上述罗布泊“地球之耳”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的话,那么你对罗布泊“游移湖”的成因,可能会略知一二,因为它们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游移湖系指在地史演化过程中多次发生位移的湖泊。斯文·赫定就认为罗布泊是一个典型的游移湖。“游移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元330年以前,塔里木河一直向东奔流,注入楼兰南面的老罗布泊,即清代地图上的罗布淖尔。
通过上述的“地球之耳”有关湖泊沉积学原理,可以很好的解释所谓的罗布泊“游移”和“走动”现象。诚然,湖泊是有生命的,但此“生命”并非彼“生命”也,河流随着地壳运动、山形地貌及河水四季变化而发生改道现象。
事实上,罗布泊在其地史演化过程中,之所以有南北游移的偏移,这是由于进入湖中的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沉积在湖盆里,从而使湖底抬高,导致湖水往较低的地方流动。一段时期后,被泥沙抬高的湖底又遭到强风的吹蚀而降低,这时湖水又流到原来的湖盆之中(钱斯文,2013;杨谦,2004)。
类似的情况是,有关河流的“裁弯取直”、河道变化以及河流向湖泊转换现象,这是自然界中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如长江下游、黄河上游等河段。但所谓的罗布泊是可以“游移”和“走动”的怪物,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裁弯取直系指当河床弯曲越来越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越来越接近,形成狭窄的曲流颈。当洪水发生时,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道取直,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裁弯取直。其原理是:弯道环流使凹岸冲刷、凸岸淤积,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河道蜿蜒曲折,经常蠕动。上、下河湾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相邻两河湾的凹岸逐渐接近而形成狭颈。
图3 河流裁弯取直原理
湖泊作为大自然演化产物之一员,也随着周围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大小变化,或者发生向东、南、西、北的偏移,这是正常的地理地貌演化现象。然而,断定罗布泊为一个会“移动”和“走动”的怪物——游移湖,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那么,凭什么说罗布泊不是游移湖呢?
从小尺度上讲,这种“游移”和“走动”现象,只不过是罗布泊随着气候条件四季变化,在沉积物成分和结构中的体现而已。而事实上,湖泊的主体位置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这与其地形地貌发育有关。
通过罗布泊250万年的形成演化过程分析,罗布泊曾经发生了至少15次较大规模的气候环境旋回事件——数年到数十年尺度的温暖潮湿—炎热干旱的气候旋回,从而导致罗布泊在250万年的沉积地层中,出现相应的至少15个相应的温暖潮湿—炎热干旱的沉积旋回。
同样表现在罗布泊空间分布上,也呈现相应的收缩湖岸线与拓展湖岸线之间的转换旋回。在温暖潮湿气候环境条件时期,降雨量增大,河湖流量大,湖水面积增大,湖岸线向外拓展,随之沉积分异现象不断向外扩大。反之,在炎热干旱的气候环境时期,湖泊的岸线是向内收缩的,沉积成分-结构分异现象也是相对收缩的。
因为人类自身太渺小以及“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所站的高度和认知度十分有限,双目视野当然有限,而仅凭着自己视力有限的双眼,去判断大自然的各种事物与现象,得出的结论当然是非常有限的,得到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
正如形成演化了1800万年的“地球之耳”,在没有人类出现以前,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祥和而平安,一旦出现了人类,尤其是卫星影像等观测科技和显微镜的显微技术的出现,相应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所谓“爆料”“满天飞”。
所谓的“游移湖”是恐怖的怪物等各种传说,这些只能说明:一是人类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欠缺甚至无知;二是有人为了某种目的而有意哗众取宠和故意歪曲;三是当前人类自身的认知水平很有限。
罗布泊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罗布泊地区气候异常干燥、炎热,年平均气温11.6℃,夏季最高气温> 40℃,冬季最低气温—20℃以下,年降水量 20毫米,蒸发量> 3000毫米,年日照时数> 3200h,年积温> 4500℃。且风蚀强烈,全年盛行风方向为NE,3~5月为多风季节,6~8月为大风季节,8级大风日> 60d,常常引起沙暴天气,位于罗布泊下风向的若羌、且末地区每年浮尘天气有115 ~193d。
三、亚洲大陆魔鬼三角区,到底为何物?从何而来?
■晚上新世—晚更新世,这里开始了长达1800万年的漫长的地史演化过程,在干热-湿润旋回性气候背景下发育了以湖泊为主的沉积层序,为亚洲大陆魔鬼三角区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距今约1800万年,相当于第三季末,罗布泊为一总体向南西方向倾斜、低洼不平的构造夷平面,夷平面之下为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
其东北面为北山古陆,南边为昆仑山脉东部山地边缘,北边为天山山脉东部与库鲁克特塔古陆相接,西边为塔里木盆地腹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此时,罗布泊属于塔里木盆地东端地势最低的洼地。罗布泊就是在这种古地形、古地貌、古环境和干热气候条件下,经过大约1800万年的漫长沉积演化而来的。
构造夷平面是指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各种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系地壳稳定,地面经长期剥蚀-堆积夷平作用,形成准平原,之后地壳抬升,准平原受切割破坏,残留在山顶或山坡上的准平原或称山顶面。如果山地曾发生多次间歇性上升,将会形成若干个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夷平面。这种多层地形是判断区域间歇性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
距今约1800万年—250万年期间,相当于上新世时期,塔里木盆地主要表现为广袤无垠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而罗布泊就是在该构造夷平面洼地基础上,发育淡水湖—间歇性咸化湖泊环境。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加之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湖泊蒸发强度大、干旱加剧,沉积形成了以膏盐岩、膏盐质泥岩、泥质膏盐岩为主的盐类沉积岩层。
该时期干旱炎热气候,有利于沙尘暴的肆虐,沉积形成了厚度巨大的以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的风成沙沉积,有利于卤水、膏盐等的赋存,从而有利于形成钾盐矿藏。
新构造运动系指从新第三纪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是引起第四纪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引起一系列环境效应并影响地壳稳定性。新构造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火山活动和地震等。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就是新构造运动造成的。
距今约250万年开始到128万年之间,相当于早更新世时期,罗布泊地区构造运动活动频繁,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周围山系急剧抬升,导致岩层切割断裂,盆地发生断陷作用,进而形成罗布泊断陷盆地。
由于湖盆面积变大、湖水变深,发育河流、湖泊环境,沉积了约1000米厚的冲积-洪积、冲洪积-湖泊、河流-湖泊、湖泊-滨浅湖相沉积,构成山前断陷湖盆粗碎屑砂砾岩-粉砂岩沉积,为罗布泊雅丹地貌的形成淡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距今约128万年到约10000年期间,罗布泊进入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时期,该期总体为干热的气候背景,成为第四纪以来气候最为炎热干燥的时期,因而罗布泊蒸发作用强烈,各种极端天气频发,罗布泊湖水蒸发浓缩程度增强,导致罗布泊多次萎缩和干涸事件。
由于该期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源自天山脚下的孔雀河、塔里木河,以及源自昆仑山脚下的车尔臣河、瓦石峡河和米兰河,源源不断地向罗布泊提供水源和物源,从而形成高盐度盐湖环境背景下,多个厚层膏盐质粉砂岩与薄层泥岩沉积旋回。
■全新世以来,这里进入了全新的地史演化阶段,即进入到了有人类活动参与的人类纪时代,从而给本来单纯的自然过程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距今约10000年以来,罗布泊进入了全新世时期,该时期总体气候表现为由晚更新世的干燥炎热,逐渐转变为潮湿气候背景,同时伴有频繁的气候变化旋回,表现为潮湿气候与干旱气候的频繁交替。
这种气候环境特点不仅影响着罗布泊的自然过程,还具体影响到人文过程及其发展演化进程。
距今约9800—11500年期间,该时期罗布泊主要处于河流、湖泊为主的古环境,同时沙尘暴作用较为强烈,为罗布泊沉积作用提供了大量物源,沉积形成了浅黄色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为主的湖泊沉积,并夹有厚度50—80厘米不等的黄色粉砂泥质膏盐层。
距今约9800—8100年期间,气候变为湿润温暖,风暴作用变弱,塔里木河、孔雀河、米兰河、瓦石峡河等与罗布泊联通,河流径流量较大,地面水体较多,沿河流两岸发育绿洲。
改期植物以榆树为主,湖水水生植物发育,生态环境条件明显好转。这个时期,罗布泊主要形成淡水湖—微咸水湖及相应的沉积产物。
距今约8100—6000年期间,气候逐渐表现为干燥炎热,沙尘暴作用加剧,罗布泊以滨浅湖相-咸水湖环境为主,沉积了20厘米左右的含粉砂质泥膏盐沉积。
值得提及的是,距今约7800年的时候,进入中更新世地史时期,由于受到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干旱事件突发的双重影响影响,罗布泊发生构造抬升,进入“动荡不安”的岁月。
距今约6000—5000年期间,由于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北山的庇护,以及塔里木河、车尔臣河、孔雀河、疏勒河等的滋养,这里形成了以罗布泊大湖为中心,包括喀拉和顺湖、台特玛湖、柴鲁特库勒湖在内的大片湖泊群,演化成大漠腹地深处最富饶、最美丽的绿洲。
河流两岸及湖泊四周,植被发育,水生物繁盛,生机盎然、水草肥美、绿草连天。这里成了大漠腹地深处湖泊、河流、草地、胡杨、候鸟等竞相绽放生命的地方,成为古代西域古道上最美的绿洲。
距今约5000—3500年间,由于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周围较多来水汇入,这里胡杨成林、动物种类丰富,成为水草丰美的沙漠绿洲。
西方欧罗巴人的一支——吐火罗人,在向东方跋涉迁徙的过程中,当看到水草丰美的罗布泊,他们停下了前行的脚步,开始掌握灌溉、制铜和纺织技术,开始大规模建造自己的家园(新发现之旅,2019今日头条)。
距今约3500年—2200年前期间。该时期气候炎热干旱,强烈蒸发,湖水退缩,沙尘暴肆虐,罗布泊出现多次干涸事件。
在湖心位置沉积形成了以粉细砂为主、含较多中粗砂及白色膏盐沉积物。这次干涸事件的结果,造成了罗布泊人类文明的断层,为一文明空白期,持续长达约1305年。
距今约2100年前,气候变为温暖湿润,沙尘暴减弱,这里河网纵横、湖泊密布,成为水草肥美之地。楼兰古国建国,持续约800年,于东汉时期,演化进入历史鼎盛时期,统治着塔里木盆地东南大半区域。
从而进一步激活、发展了古代丝绸之路,成为商贾云集的重要通商口岸和古代国际大城市,成为各种重要的跨区域旅居聚集地(新发现之旅,2019)。
晚更新世初期,即距今1500年的时候,这里发生了新构造运动。随着气候极端干热化与构造活动的共同影响,这里主要为干盐湖环境,湖泊水体变浅,范围缩小,演化进入充填萎缩阶段,湖盆又一次干涸消亡。相应地,导致人类活动的消失殆尽。
距今约1110—700年期间,这里主要为温暖潮湿气候条件,尤其是距今700—900年间,气温与现今的非常相似,降水增多,河流汇入罗布泊,使湖泊和沼泽面积扩大,形成湖水湖泊与微咸水湖交替,水生生物大量繁殖,生物多样性增加,湖泊西岸地面植被增多。
距今约700—102年,此时正直明、清时期,即公元1368—1912年。气候逐渐进入干旱寒冷期,沙尘暴开始肆虐,罗布泊进入类现代环境变时期。据记载,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塔里木河出现改道,其下游继续流经孔雀汇入罗布泊,罗布泊水体逐渐向北扩展。
距今102—0年,即民国—现今,为气候转暖时期。1921年,塔里木河经孔雀河入罗布泊,使湖面迅速扩大。同年,德国地质学家霍涅尔测出罗布泊水域面积为2375平方公里。1962年罗布泊湖水减少到660平方公里。
1964年与1967年,分别在此成功试爆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72年罗布泊完全干涸,变为大片盐壳,造成现今之罗布泊盐漠。
2000年以后,随着钾盐资源矿藏开发,深藏地下100—1000万年的地下天然卤水被抽出,形成人工盐湖,从而使现罗布泊再现当年的“碧波荡漾”。
四、亚洲大陆魔鬼三角区地下深处到底是什么?隐藏着哪些神奇而诡异的秘密?
■距今约8亿年前,罗布泊地处次深海环境,发育地槽海复理石沉积建造,后经晋宁构造运动的改造,为罗布泊的形成奠定了最深、最古老的“基底”
距今约8亿年前,这里属于天山、昆仑山地槽海与北山地槽海之间的海域,形成了太古界-中元古中深变质岩系,主要包括混合岩、片岩、片麻岩、绿片岩、泥板岩、火山岩、变粒岩、片麻岩、变质砂岩、灰岩、大理岩、碎屑岩、粉砂岩、灰岩等“复合岩石”建造,构成罗布泊地区最深处岩层——基底。
基底系指经过褶皱、变质作用的结晶变质岩。它们是经过地槽阶段硬化而形成的。凡是被沉积岩层不整合覆盖的结晶变质岩系均可称为基底。基底按其形成时代可分为:前震旦亚界的、古生代的、中生代的包括印支期的和燕山期的。
由于受到前寒武纪大冰期的影响,造成该区震旦纪地层中汗戈尔乔克组砾岩和冰碛岩。距今约8亿年的时候,这里发生晋宁运动,前震旦纪地槽海消亡,造成阿尔金山、北山地区震旦纪地层的缺失。
这次晋宁运动,其能量非常大,大到让这片曾经的深海“底朝天”,“一下子”从深海抬升变成了陆地。与此同时,地壳深处的地幔炽热岩浆沿着地层裂隙侵入到地表,形成火山复陆屑建造,与早震旦世的复陆屑建造一起构成峨眉山的“基底”。
晋宁运动:为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使分散的古陆焊接、固化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区域性构造运动及相关的热事件,不仅有碰撞型花岗岩侵入体形成,而且使基底岩系发生角闪岩相变质和变形。该运动主要发生于距今约8亿年,该区也叫塔里木运动。
前寒武纪大冰期:约距今9.5~6.15亿年前的一次影响广泛的大冰期。其遗迹除南极大陆尚未发现外,世界各大陆的许多地方都有保存,并多被非冰川沉积岩层所隔开,表明该冰期是多阶段性的。最早发现于苏格兰、挪威,此后在中国、澳大利亚、非洲、格陵兰和北美相继发现。以挪威北部芬马克的冰碛岩为其代表。
■距今约8—2.5亿年期间,罗布泊处于一片汪洋大海,沉积形成了碳酸盐岩-碎屑岩混合海盆沉积地层,为罗布泊的形成奠定了第二个“基地”
距今约8亿年以来,罗布泊进入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的地史演化时期,处于长达约5亿年漫长的海洋环境,发育1000—5000米不等的陆棚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地层,从而为罗布泊的形成,奠定了位于深部基底之上、罗布泊盆地沉积之下的第二个“基地”。
新元古代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代,时间划分:从距今约10亿年前到5.4亿年前,跨越4.6亿年的时间,就是元古宙新元古代。开始于距今约1000百万年,结束于距今约542.3百万年。
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这段时间形成的地层叫“下古生界”,相应地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个系。
晚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后半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始于距今约4.1亿年,结束于距今约2.5亿年。这段时间形成的地层叫“上古生界”,相应地包括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从晚震旦世开始至二叠纪时期,该区处于陆棚浅海碎屑岩-碳酸盐浅海环境,主要形成了灰色灰岩、泥灰岩、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粉砂岩、硅质岩、凝灰质砂岩、白云质灰岩、泥板岩、火山岩、砂质泥岩、砾岩等混合沉积岩层,并伴有火山作用。
由于志留纪—早石碳世末期发生的加里东运动,海水向西退出,罗布坡地区转化为大陆内坳陷盆地,周边转变为古陆剥蚀环境。北东部的北山古生代洋盆于早寒武世早起开启,于早泥盆世早期关闭。
该期北部边缘的南天山洋盆,在元古代古陆基础上,从震旦纪开始裂解,经多次俯冲,至晚石炭世最终闭合。
加里东运动系指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泛指早古生代寒武纪至志留纪期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系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或志留纪与泥盆纪之交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
距今约2.5亿年的时候,即早二叠世末。这里发生了华力西运动,海水向西退出,塔里木地区成为大陆内坳陷盆地。到三叠纪开始形成山前盆地环境,发育山麓冲积相、河流相、湖泊相和湖泊三角洲相沉积。从而结束了该区长达约5亿年漫长的“海洋生活”。
华力西运动系指晚古生代特别是石炭-二叠纪的地壳运动,也称海西运动。其明显特征是从浅海广布向陆地转化的倾向更加明显,海陆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在这一阶段形成了联合古大陆。如海西运动使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海西运动在塔里木盆地称为天山运动。
■距今约2.5亿年—2600万年,包括罗布泊在内的塔里木地区唯一巨大的大陆湖泊沼泽,罗布泊即位于该湖泊的东缘,经历了近2亿年的“类恐龙”生活环境
距今约2.5亿年开始,这里气候炎热潮湿,处于巨大的淡水湖泊和沼泽环境,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和高大的乔木群,树木直径达1.5米,高10米,长达25米。水中繁衍着两栖类、龟鳖类、恐龙等脊椎动物,以及其它远古动物,这里是一片动物和植物欢聚的“天堂”。
罗布泊侏罗系主要为中、下侏罗统,为湖泊相含泥质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的杂色砂砾岩、粉砂岩。
其中,早侏罗世属于以河流为主的古环境,沉积了以山前冲积-洪积沉积为主的岩层;中侏罗世发育河、湖泊、湖三角洲、沼泽环境,沉积了含大量硅化木和煤层的杂色砂砾岩和粉砂岩沉积。
硅化木是真正的木化石,是几百万年或更早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被地下水中的SiO2替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木石化需经过在封闭的埋藏环境中,将树木原先组织用分解的矿物Si2或Ca2+加以替换,在压力和温度的双重作用下,Si2与其分解时的杂质组合在一起再次结晶,通常会导致新的矿物形式出现。
早侏罗世,这里发生了印支运动,造成侏罗系康苏组与上覆古近系、新近系灰白色粉砂质泥岩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以及与下伏二叠系灰岩呈平行不整合关系。
印支运动系指三叠纪到早侏罗世之前发生的地壳运动,称为印支运动。造成中国扬子板块西缘、西北缘的三江、巴颜喀拉松潘、秦岭地区,形成规模巨大的印支褶皱带。印支运动为中国西部地槽褶皱带的主要形成时期,这一运动基本结束了中国南海北陆的分布格局,形成大片宽广的大陆环境。
侏罗纪中晚期,天山古陆东南部的库鲁克塔格山,发育湖沼-河流环境,生长着大量高大的乔木群,由于河湖沉积快速掩埋,使高大乔木群原地埋藏,形成硅化木化石群。
侏罗纪晚期,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使塔里木盆地西升东降,受其影响湖泊向东退至满加尔以南地区,罗布泊沉积中心迁至孔雀河斜坡一带。早侏罗世,罗布泊地区位于古陆边缘上。因此,通常发育河流、冲积扇沉积岩层。
距今约1.3亿年,这里发生了燕山运动,侏罗系康苏组与二叠系灰岩呈平行不整合关系,与上覆古近系、新近系灰白色粉砂质泥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燕山运动系指三叠纪末到白垩纪时期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从约2亿1千万年前开始,到6500万年前结束,地史上主要属于侏罗纪末到古近纪初这段时期。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
五、亚洲大陆魔鬼三角区,缘何得名?有何启示?
以前,由于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以及道路、交通、科技、通讯等因素,人们一般很少到达新疆罗布泊 、 阿尔金、青海可可西里和西藏羌塘这些地方,久而久之习惯称之为中国四大无人区 。
而位于四大无人区之首的,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就是人们心中神奇、神秘而诡异的罗布泊。
尽管早在1895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就已来到罗布泊考察,但人们逐渐听说罗布泊,是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对罗布泊的不断考古调查,以及后来随着自驾探险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慢慢了解罗布泊。
正因为如此,正因为人们对罗布泊的不了解,或由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导致对罗布泊的无知,以及各种媒体的有意、无意或有目的的大肆炒作,罗布泊被人们冠以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称谓——
如“魔鬼城”“地球之耳”“游移湖”“亚洲旱极”“陆上百慕大” “生命禁区”“死亡地带”“死亡之海”“亚洲大陆上的死亡三角区”“亚洲大陆上的魔鬼三角区”等,从此“亚洲大陆上的魔鬼三角区”或“亚洲魔鬼三角区”成为罗布泊的代名词,慢慢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面对罗布泊神秘莫测、变化异常、千奇百怪的自然过程和现象,人类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亚洲魔鬼三角区”一词的来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罗布泊变幻莫测、突变异常的气候环境,西北大漠深处最大的特点,就是气候的喜怒无常和变幻莫测的特点,晴空万里与狂风暴雨成为孪生姐妹,蓝天白云与沙尘漫天相辅相生,这就是罗布泊的气候环境特点。
如古代沙尘暴事件,巨大的沙尘暴的结果,不是找不到人的问题,就是一个村庄、一个城镇,甚至一个地区,恐怕也无法找到,因为一瞬之间,从一个世界突变为另外一个全新、陌生的世界,对罗布泊来说这是家常便饭。
飓风事件在大漠腹地是常见的事情,贯穿于罗布泊形成演化乃至消亡的整个过程。塔里木盆地北边的天山、南边的昆仑山,正是我国北西-南东向飓风的通道和“风箱”,当源自青藏高原的北西向飓风越过相对低矮的阿尔金山的时候,北西-南东向的天山和昆仑山,正起着“风箱”加速的作用。
飓风可不是一般的巨风,而是区域性的超级大飓风,你说一架飞机遇到飓风,飞机算个啥?尤其是这种飓风与沙尘暴频繁出没的地方。一旦遇上,其危险性和灾难性可想而知。据记载,在250万年的罗布泊地史时期,类似的较大规模的事件,多达几十次。
飓风事件。泛指狂风和任何热带气旋以及风力达12级的任何大风。在地球演化时期,飓风事件尤为频繁,通常造成洲际自然灾害和沉积记录。现代典型的飓风事件主要有:1780年的加勒比海大飓风、1900年美国的加尔维斯顿飓风(Galveston Hurricane)、1989年9月的波多黎各雨果飓风(Hugo)、2017年9月的美国哈维飓风(Harvey)、纽约桑迪飓风(Sandy)、1969年8月的开曼群岛卡米尔飓风(Camille)、1988年9月西非吉尔伯特飓风(Gilbert)、2015年8月的新奥尔良卡特里娜(Katrina)、2018年9约的地中海飓风(Medicane)、1998年10月的洪都拉斯米奇(Mitch)等飓风事件。
■从人类诞生以来,罗布泊到底出现过哪些神秘诡异的人文事件呢?
自从有了人类界以来,罗布泊的“生活”就变得更加累赘、繁重和沉重起来。除了以上大规模、大强度、灾变性的大自然事件,给人类带来突然的致命一击以外,还有一系列微观尺度的环境现象。
如早晚的巨大温差,以及流沙、陷沙、缺水、暴晒、迷路、中暑,有毒的动物,像蛇、蝎子、蜘蛛等,都是给人类带来致命威胁的因素,所不同的是这些因素所造成的结果,主要是小众的或者是个体的。
要知道,所有这些,在人类界还没有出现以来,一直是罗布泊生命演进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而且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屁大点”的事情。
下面这些所谓的神秘诡异事件,到底是归咎于人类界呢?还是归因于罗布泊呢?肯定应该归咎于人类界自己,因为罗布泊就在那儿,是人类界自己“找上门”的,用现代人的说法,不就是“no zuo no die”吗?
比如1895年瑞典人斯文·赫定首次来到罗布泊考察,1900年在罗布泊发现了雅丹地貌,1901年在罗布发现了楼兰古城遗址,1902年发现并提出罗布泊为一“游移湖”;
比如 1934年发现了小河墓地(距今约2000多年的“小河公主”),1949年发生飞机迷航事件,1950年一名解放军失踪事件,1964年和1967年原子弹和氢弹试爆;1972年美国宇航局发布“地球之耳”;
比如1979年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发现了太阳墓(距今约3800年前的“太阳公主”)以及5000-6000年以前新石器时期的文物遗存,1979年著名的“楼兰美女”和“千年干尸”出土;
再比如1980年的生物化学家彭加木失踪事件,1995年吉普车失踪事件,1996年探险家余纯顺探险失踪之谜,2003年的小河公主遗址发掘等,所有这些人为事件,无形中给早已神秘的罗布泊披上了更为诡异的面纱。
■由于人类自身认知度有限而缺乏对罗布泊的基本了解,无形中产生对罗布泊的陌生和拒绝甚至畏惧之心。
人们所以给予罗布泊各种各样夸张不实的称谓,除了罗布泊遥远的地理区位和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类自己,源于人类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是不了解的东西越感到愈加的神秘和诡异,甚至感到莫名的恐惧感。
人们一方面从未亲眼见过罗布泊,更多的是源于各种媒体上夸张和不实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认知度而缺乏对罗布泊的基本了解,无形中产生对罗布泊的陌生和拒绝感,甚至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感,进而赋予罗布泊各种所谓“时尚”的称谓,从而给罗布泊平添了更多神秘而诡异的色彩。
这些“无所事事”的人们,各自为了各自的目的,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无所不用其极”,给本来很自然、很单纯的罗布泊,无形中增加了“莫稀有的罪名”。
■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腹地深处、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上的罗布泊,承载着太多的秘密。
古往今来,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了更为神秘的面纱。
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时,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
事实上,纵观罗布泊250万年以来的地史演化过程,是自然界“生”与“死”的轮回过程。其中的任何一种事件或结果,都是大自然演变规律的鬼斧神工,不足为怪。
从罗布泊的地史演化过程与事件(请看下文分解),对上述诡秘事件的原因可窥见一番,所有这些所谓的诡异神秘事件,都是不足为怪的。
所以发生这些诡异事件,其原因都与罗布泊特殊的地质、地理、气候、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分不开的。更与人类界“自我为中心”的挂念莫不可分……
主要参考资料
新发现之旅. 气候环境灾变是楼兰古国突然神秘消亡的原因:源于自然科学的秘密. 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i6745223431656047118/
钱斯文. 新疆罗布泊“游移湖”之谜迷雾重重[J]. 中国地名,2013,(4):40.
杨谦. 罗布泊不是游移湖——从罗布泊的演化讨论罗布泊的游移问题. 湖泊科学,2004,(01):1-9.
新发现之旅:神秘的亚洲大陆魔鬼三角区,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科学解码?
原创不易,如需转载,请多联系。图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录。欲知更多,请搜索“新发现之祣”。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新发现之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45989932877103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