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492|回复: 0

国人“到此一游”的最高境界,是哪个古代名人开创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4 07: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人“到此一游”的最高境界,是哪个古代名人开创的-1.jpg

中国地大物博,山河秀丽。每年到暑假以及五一、十一期间,各大风景名胜区都游人如织,铁路客运人次统计基本上都以亿为单位,这些时候也是仅次于“春运”的人类短期大迁徙。但在这浩荡的旅游大军中,有多少人知道游玩、观光的真谛呢?那什么是观游的真谛,且看道家宗师壶丘子、列子为我们现身说法。

《列子·仲尼》记载:起初,列子非常喜欢到外游玩、观光,常常拎着一个包裹,毫无目地随风而走,且一去就是十五天。他的老师壶丘子对此有些好奇,一日就问他如此喜欢游玩,到底看中其哪些东西?

列子回答说:“老师,我的游玩与常人的游玩不同!一般人在游玩时,只是去看那些眼睛所能见到的景物,而我总是去观照事物的变化。游玩啊游玩,天下攘攘,但大多数人都没能把握游玩的本真。”列子说完,颇有些得意,就等着老师来夸奖自己。但不曾想说壶丘子听后,笑说他的游玩与众人的游玩没有本质区别,并非真正的“游玩家”。列子惊问其中的缘由。

壶丘子说到:人生在世,只要是目有所见,所看到的就一定是变化本身,而不会是静象。常人也是看到了变化,只是没注意到此点,或对此有所误解,而列子对此有所自觉罢了,知道自己是看到了事物的变迁本相,这固然不错。不过两种“观光”只是在关注点或自觉程度上有所差异,出发点与立足点却是相同的,即都是从一个“我”出发,没有返回来注意作为观赏者而存在的“我”。

列子听后,猛然有所悟:“老师所言甚是,弟子一直在致力于求取外物,是一种‘外游’的表现,不是至高境界的游。一个人反求诸身、自我内观,才是最高境界的游。”

壶丘子点头称是,进而又问:“那你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内观’吗?”

列子说:“就是审视自己的审美与期待。”

壶丘子摇头说:“这是其表,还没到达其里。‘内观’除了注意到那个作为游玩、观赏者的‘我’之外,还要明白这个‘我’也是不僵化,永恒处于流变中的。”

听到这里,列子好像真正被什么东西惊到了,杵在那里,一时间感到身体无法动弹。壶丘子进而指出了奥义所在:“游玩、观赏要直达至境。到了至境,就会不知要往何处去、往何处看。因为作为观赏者的‘我’变动不居,作为被观赏的‘物’也变动不居,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游玩、观赏,也是我所说的至境之游玩、观光。”

列子听后,深感惭愧。觉得自己之前的观游只是瞎子在五光十色的山水间匆匆赶路而已,并非真正的“游玩”“观光”。于是在此后的三年里闭门不出,进行了更深刻的检讨与修行,以实现真正的“游”。

在以上故事里,壶丘子、列子向我们展现了游玩、观光的四种境界:“太上之游”是:观赏者领悟“观”所看到的就是“变化”,不仅外在事物的本貌是变化,内在的“我”也是变化,于是在“物”与“我”之间,各自无时不化,于是不可能把握彼此,就形成了“相忘之游”,也就是立身在道墟中的虚虚相对的“神游”;其次一等,观赏者注意到了外在事物,也注意到了这个“我”,对此进行审视。这就开启了自我反思的“内观之游”。但若认为这个“我”是一个既定固化的事物,则还未达到最高境界;再次一等,观赏者也是从既定的自我出发,观其所见,但知道自己所见的就是变化本身。这与下面一种存在一定区别,但本质上相同,都是“外观之游”;最末一等,观赏者立足于固化的自我,观其所见,且不知道“看”一定就是现象学的“看”,看到的一定是事物的变化,反而认为自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形态。

壶丘子、列子的这些思想后来影响了庄子《逍遥游》中各适其适的奇绝、李白《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豪放,以及苏轼《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旷达,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关于游玩的美好画卷。

那么以此来看,当今的游客、观光者又身处何种境界呢?令人惋惜的是,仍有许多人士尚处于末等层次。如部分人士到了一个地方,就在风景点上涂鸦,写上“某某到此一游”:所写“某某”,表明游者将自我固化;同时他们认为自己看到了眼前的这个对象,且将该对象理解为静止中的景态。在上面写“到此一游”,即想表明自己抓住它、把握了它。正是由于人们处于这样一种最初级阶段,才会如此执着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固化的时刻与对象。另外,人们到了一个地方,就开始疯狂自拍,这种行为与上一种涂鸦相较,除了文明举止有别之外,在游玩、观光的境界上仍是相同的。因此,若真想在旅游时所有观见,那么在面对文明遗迹、自然风光时,就请暂时放下手中的涂鸦笔或自拍杆,在那一刻进入穿越古今、汇通中西、物我两忘的“神游”境界。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上观新闻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297611579738035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1-23 10:37 , Processed in 0.07292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