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漳州棉花生产合作社的两位弹棉被师傅创造性地把原本附着在棉被上的精美图案分离出来,配上山水画淡雅的背景,镶嵌到玻璃框里,于是棉花画就这样诞生了。
2010年,漳州棉花画被列入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漳州棉花画市级传承人 郭美瑜
郭美瑜,棉花画市级传承人,正是漳州棉花画近半个世纪兴衰历史的见证人。在郭美瑜的工作室里,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棉花画把这里装点得朴实风雅,无论花、鸟、竹、松都活灵活现。如今作为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过花甲之年的她,第一次见到棉花画时,还是一名小学生。
1964年,郭美瑜在漳州新华小学念书时,校门口有家棉被店,店里就是有几幅棉花画。郭美瑜就经常怀着浓厚的兴趣去看。当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没几年,她会去学这门技艺。
当年的棉花画车间工人
初中毕业之后,棉花画厂招工,郭美瑜毫不犹豫地就去报名了,从此师从弹棉师傅黄家声学棉花画。17岁的郭美瑜和其他4名女孩成了车间女工,跟着师傅学艺。
黄家声做的时候,郭美瑜他们就在旁边看,经常忘记吃饭,做到中午一两点,这几个徒弟也都不敢说下班,一直在旁边看着。
20世纪90年代,棉花画衰落,为了生计,郭美瑜只好回家协助父亲打理照相馆。照相馆的一些道具和花草,都是郭美瑜用棉花完成的。经营照相馆这些年,她始终没有放弃过棉花画这门技艺。
郭美瑜至今仍保留着老相机
终于,机会来了。2004年,漳州市相关部门找到了郭美瑜,希望她能挽救濒临失传的棉花画。当时的郭美瑜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家传的照相馆,一边是心爱的棉花画,郭美瑜一时无法权衡。
郭美瑜回忆:
“我不敢答应他们。
我自己有间店。
我回来做棉花画, 照相馆就得关掉。
我父亲一个老人,没办法维持这个店。
到后来被说动了。
开始做的时候 ,
我们单位的领导跟我说,
现在要重新重视这些东西了”
为了让棉花画起死回生,她忍痛关掉了照相馆,专心创作。她的作品开始屡屡出现在各种工艺美术赛事中,并被各家博物馆收藏。棉花画开始引起各方面的注意。郭美瑜也迎来了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次棉花画创作。这幅《丹凤朝阳》长6.75米,高2.7米,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幅棉花画。
棉花画作品《丹凤朝阳》
郭美瑜说:
“ 当时那幅我也不敢做
那么大一幅
我们厂的领导叫了十几个师傅回来
他们也没做过这么大的
他们都不敢做
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
有史以来最大的
我们站在升降机上面做
做得很辛苦 大家都做到怕
那时候在现场做 宾馆刚好在装修
尘土飞扬 棉花很怕灰尘
而且没有桌子椅子
都是蹲在地上 再站着
一站就站了几个月
后面大家都说站怕了。 ”
这幅作品的完成固然让郭美瑜欢喜不已,然而激动过后,郭美瑜却时常眉头紧锁,她担心随着这一批老师傅年纪的增大,这门技艺会后继无人,再次消失。
所幸,她还有女儿的鼎力支持。郭美瑜的女儿吕嘉慧从小耳濡目染,大学期间便跟着母亲系统学习了棉花画的制作技艺。
郭美瑜指导女儿吕嘉惠创作
吕嘉惠的加入,不仅仅是精神上支持母亲,更给棉花画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理念。在创作棉花画的过程中,她结合时代特点做了一些创新。对于吕嘉惠做的这些“新东西”,母亲郭美瑜时常批评,觉得不够精致。或许在母亲看来,传统是不能背离的。
吕嘉惠棉花画作品
现在,郭美瑜只要能腾出时间来,就会到文化馆为一些年轻人甚至小朋友介绍棉花画,教他们如何制作一幅棉花画。
郭美瑜正在教小孩子做棉花画
郭美瑜常说她就怕这个手艺断掉,希望多收一些徒弟,能够把这个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具有漳州特色的棉花画继续传承下去。
?
敬请关注
厦门卫视每周一到周日12:00
《斗阵来看戏》
厦门卫视每周一到周五13:00
《斗阵来讲古》
厦门卫视每周六18:00
《闽南通》
★本文来源:《闽南通》栏目组
?撰稿:林银海
?编辑:王宁磊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厦门卫视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295112509563868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