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438|回复: 0

中国科幻片:要站在巨人肩膀,而不是重复巨人走过的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5 04: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中国影像发展中的一个小故事,对当下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困局,可能会有所启示。

很多朋友会记得,在上世纪末,也就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后,中国大陆的影像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科幻片:要站在巨人肩膀,而不是重复巨人走过的路-1.jpg

在当时,走进家门口的音像店,你会发现旁边架子上既有流行音乐卡带,同时也有歌手的专辑光盘。两种完全由的不同播放技术载体,在那个时候竟然同处于一个商店,而且竟让人觉得如此合理!那一年,盒式卡带数量为1亿左右,达到历史高峰,紧接着便开始走向没落。连带着曾经让许多年轻人爱不释手的随身听,也在架子上落满了灰尘。

与卡带的没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碟机的快速发展,开始的时候是一种被称为VCD的技术,大陆的公司只需要从港澳台进口现成的技术即可以,十分方便。当时来到内地投资的港商或台商干脆就照搬了曾经香港和台湾的发展模式。从VCD发展到EVCD,再到DVD。

却不成想大陆竟然在短短几年间,迅速从VCD跃升到了DVD,直接越过了中间用来过渡的EVCD技术。这一下子打的这些商人错手不禁,很多投资都打了水漂。当然,后来的光盘也如曾经的卡带一样,被移动数据存储播放器(俗称MP3)所替代,不过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
中国科幻片:要站在巨人肩膀,而不是重复巨人走过的路-2.jpg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抛却时间不同,各个阶段的确有很大的相似性,就如过去十年,中国也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一样,经历了房地产的迅速发展,房价从无人问津到如今每个人心中最敏感的一个数字。

但如果不联系实际,试图将这种规律的生搬硬套,很可能会得不偿失。亦如将要被我们谈起的中国科幻电影《上海堡垒》。

回顾美国科幻片历史

1902年,法国人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被公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在此之后,科幻电影先后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过程。直到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科幻电影异军突起,到70年代更是群星璀璨。
中国科幻片:要站在巨人肩膀,而不是重复巨人走过的路-3.jpg

当时的科幻电影代表作有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以及伍迪·艾伦的《傻瓜大脑科学城》。

80年代,伴随《星球大战》系列封神,新的一批系列经典开始诞生,如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系列和罗伯特·泽米斯基的《回到未来》系列。都先后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心中的经典作品。

进入90年代,伴随电影特效技术的革命,美国科幻电影进入了大场面、大制作的商业市场模式,越来越多的导演,变得更注重特效的表现,反而忽略了对人文的探讨,因此这一时期的经典影片反倒乏善可陈,远远不如以前。
中国科幻片:要站在巨人肩膀,而不是重复巨人走过的路-4.jpg

踩着千禧年脚步上映的《骇客帝国》,开启了美国科幻片“百家争鸣”的新纪元。除了《骇客帝国》系列的未来探讨,还涌现了机甲类型科幻片的经典《变形金刚》系列,末日题材的如《2012》,有超级英雄题材的《钢铁侠》、《蝙蝠侠》和《复仇者联盟》系列。

从人性讨论到高科技特效,美国科幻电影不仅为美国人自己,更为全球人带来了极致的视觉盛宴,也正因为美国科幻片的成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科幻片,就难免会受其影响,甚至是生硬的照搬。

由《上海堡垒》带来的启示

就如最开始中国从VCD,扩过过渡技术EVCD,直接进入DVD时代的故事,当时是香港商人低估了内地人的进步速度。

同样,如今大部分的中国导演也远远低估了中国影迷的成长速度,十年前,似乎只要是大制作,大场面的电影,都会引来观众的好奇心。但十年后,如果一部只靠大场面大制作,内涵却十分空洞的电影,是绝对提不起观众兴趣的。

虽然《上海堡垒》在制作初期,就花重金请来了流量明星,但单纯靠一张鲜肉面孔,观众真的会买账么?
中国科幻片:要站在巨人肩膀,而不是重复巨人走过的路-5.jpg

要知道即使是公认的国际巨星阿汤哥,其为了拍摄《碟中谍》系列,每一部都可以说是突破自我,不但高危动作不用替身,更是拼尽全力打造每一部经典。这些看似无形的努力,影院中的观众确实能够感受到的,单单这份作为演员对电影的执着和热爱,更直白的说是那股子狠劲和拼劲就让大部分国内电影相形见拙了,《上海堡垒》的失败似乎也并不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在《战狼》系列中的吴京身上,我们似乎能够看到类似的狠劲儿与拼劲儿,于是乎观众给予了相应的肯定与认可。这或许是当下中国电影最为欠缺的,好在在失望之余,我们也看到了希望。

就如刚刚票房突破40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一帮有才华的人匠心打造,便赢得了观众通过票房给予的认可。中国科幻电影也一样,单纯依靠大场面大制作的把戏,早已经被美国玩烂了,而且还玩出了新花样,新内涵。

单纯的照搬很容易画虎似猫,画狼似犬,反倒丢失了中国原本的文化底蕴和特色,要知道,关于科幻中国相关的文化基础可一点也不弱,这才是值得下功夫深耕的地方。中国科幻片要站在巨人肩膀,而不是重复巨人走过的路。

历史证明,能够踏下心来做事业的人终将成功,只想赚一波就走的人终将失败。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船夫聊历史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289335356519879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1-22 13:48 , Processed in 0.08059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