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色业被称为“ 风俗业”,有着很长的 历史,而有意思的是,”风俗业“的发展和战争似乎关系密切。明治时代几次对外战争的空前胜利让日本人的荷尔蒙如同爆棚,资料显示,仅在甲午战争当年,广岛就出现了2000多来历不明的婴儿。
明治后期,“风俗业”虽然借着“国运”的东风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仍多以“国营”为主,而随着维新逐步显现效果,至大正时代,“风俗业”的私营化迎来高潮,何种艺伎馆等“风俗”场所如雨后春笋般疯狂生长。
到昭和时代,战争的爆发吞噬着经济,加上列岛东北地区的饥荒,卖女为伎的现象加速了“风俗业”的发展,而军中推行的万恶的“慰安妇”制度,更是使“风俗业”堂而皇之的走向前台,激发出空前的“繁荣”。
另外,日本在战争期间加速了对外移民,而对于既不懂外语,又没有任何职业技能的家庭妇女,投身“风俗业”无疑是最便捷和容易的“就业”途径,更何况他们的“离家出走”本来就披着“为国”的外衣呢?于是这种甘当“肉弹”的行为不但没有被唾弃,反而被社会甚至亲人们所认可和默许。
这里有一个很能反应问题的数据,在日俄战争爆发前夕,旅顺的日籍女性移民中,从事“风俗业”的有201人,而在战争结束后,这一人群迅速发展到了1403人,这个数字已经占到了当地移民总数的一半还多。
据1911年一项统计显示,当时日本在海外从事“风俗业”的妇女达到20000人之多,而且她们为本国拿回了大笔外汇。对此,《福冈日日新闻》曾披露,全岛原三十个村子的外出妇女,一年就向亲属汇款30万元,这在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绝对是一个很可观的收入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军史视界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237462353389818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