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张蓓
引子
电影《银河补习班》引起了全民教育大讨论。邓超饰演的父亲有一句台词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只要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配上戏剧化的情节和主角光环,被部分网友群嘲为“毒鸡汤”。
但是,这句话恰好呼应了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项心理学研究的要义:“我思考,所以我可以改变自己。只要有意愿,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感受,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项研究的主题是自控力(self-control),由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1930-2018)于 1960 年代在斯坦福大学发起,也就是后来被大众熟知,却往往被误读的“棉花糖实验”。米歇尔生前曾在哈佛、斯坦福和哥伦比亚大学执教,他的前后同事和合作者包括社会心理、商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以及满腔热情的教育实践家。其中,有两位学者和一间机构在青少年教育领域很有影响力,一位学者是提出坚毅力(grit)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另一位是提出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徳韦克(Carol Dweck),那间机构是拥有 224 家分校,让贫困家庭“问题孩子”逆袭成学霸的 KIPP 学校。不夸张的说,现代美国比较前沿的性格教育的实践正是从米歇尔的研究开始的。
说起来,“自我控制” 这个话题自古就有。从亚里士多德对自制的推崇,到圣经故事里吃智慧果而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夏娃;从《论语》里的“三思而后行”到《聊斋志异》里在狐仙面前天人交战的书生……. 无不反映出自制的重要性。
任何涉及人类认知问题的研究都是复杂的,自控力相关的研究也不例外,各领域的学者和教育实践者们仍在不断地向这幢“研究大厦”添砖加瓦。站在今天的高度,我们不妨从头来梳理一下“棉花糖实验”以及相关的一些研究,也许会给我们的生活和育儿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本文的最后一节列举了一些育儿建议,时间紧的读者可以到文末先睹为快。
缘起
米歇尔有 3 个年龄相近的女儿,从牙牙学语开始,她们在一起就会争抢打闹,常常让米歇尔很头痛。到了学龄前后,她们突然长成了可以友好地对话、能安静地等候、又有独特见解的小大人,这让身为心理学家的米歇尔感到好奇。到底是什么发生了改变,让女儿们能够克服冲动,变得更有耐心?
实际上米歇尔自己就被缺乏自控力所困扰:他脾气急躁,每天要抽上三包烟,也很难拒绝饭后的不健康甜品。但是他知道自控力的重要性,过去十年间,他曾在加勒比的特立尼达(Trinidad)和波士顿的公立学校针对青少年进行过研究,发现在实验中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多在没有父亲的家庭(特立尼达的非裔家庭)中长大,缺乏社会责任感,对未来少有期待,甚至是经常犯事的“问题少年”。
心理学家的直觉告诉他应该在孩子刚刚开始发展出自控能力的时候多多探究,了解人们到底是怎么运用或者丧失自控力的,以便找到提高自控力的途径。
那是 1960 年代末到 1970 年代初的美国加州,40 岁上下的米歇尔正在斯坦福大学任教。他和几个研究生在斯坦福的必应幼儿园(Bing nursery school)——也就是女儿们上学的学校——邀请 4 到 6 岁的孩子参与了一个游戏:在孩子们面前摆上他们最喜欢的零食,如果孩子能等上十几分钟直到工作人员归来,便可以得到双份的零食。
其中一种零食选择便是“棉花糖”。米歇尔的论文有一个严谨的标题《学龄前儿童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奖励物的自我延迟满足实证研究》,但实在拗口。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发现了这个研究并以《棉花糖实验和公共政策》为题在 2006 年发表了一篇社论,后来大众耳熟能详的“棉花糖实验(the marshmallow test)”的说法便是由此而来。
整个游戏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事前经过反复打磨的实验流程。实验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和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熟悉,取得了孩子们信任,并且确认了对话、道具、孩子们的理解等其他细节不会给实验结果带来过多不相干的解读。在 1968-1974 年进入斯坦福大学必应幼儿园的孩子们中,有超过 550 人参与了棉花糖实验,几乎都是斯坦福师生的子弟。
若干年后,当和女儿们在餐桌上闲聊间了解到她们当年的同学,也是参加过棉花糖实验的一些孩子们的现状时,米歇尔才意识到当年孩子们在实验中的表现似乎和他们后来在学业和社交上的表现有着某种相关性。
米歇尔决定认真探究这种相关性,他和研究团队联系到了那些可以找到的家长、老师及职业导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当年参加过实验的孩子进行了评估,这样的样本追踪大约每 10 年进行一次,一直到 2010 年代。他们发现当年在实验中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在青春期更有竞争力并且拥有更好的学习成绩,成年后学位更高,社交能力更好,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幸福。2014 年他们对一些已经 40 多岁的被试对象的大脑扫描表明,这些对象用来解决问题和克制冲动的脑部区域更活跃。
误读
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能看到未来的水晶球。米歇尔研究的结论:当年在实验中等待时间越长的孩子,以后的学业、经济及健康表现越好,这种强相关性引起了主流媒体的极大关注,纷纷用《棉花糖决定未来》之类的标题来报道该研究。因为媒体的报道,一些家长和机构发现了自控力的重要性,于是随意模仿一下棉花糖实验场景,如果发现孩子无法长久等待,就认定孩子没有前途;或者简单机械的理解自控力,比如严格控制孩子吃糖,用高压手段让孩子戒网瘾,或者盲目地让孩子去吃苦,认为这样就可以训练和提高自控力。
但是,这恰恰不是米歇尔想表达的。米歇尔论文中的结论非常审慎,并且他一再在不同场合中提醒读者:
实验数据中表现出的强相关性,是斯坦福必应幼儿园参与过实验的孩子群体在特定场景下的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统计特征,并不代表任何因果性。棉花糖实验的目的不是诊断,而是为了解实验对象的个体差异,和在特定情况下不同的行为表现。一些孩子在延迟满足能力方面的起点比较低,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也能做得越来越好;而也有在起步时很有天赋、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之后的岁月里自控力会慢慢减弱。参与实验的大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子弟,这些孩子来自于教育以及经济背景相对良好的家庭,所以棉花糖实验中所表现出的更长的等待时间和更好的学业成绩的相关性不能随便推广到其他群体。不过,正是实验对象出身于背景相似的主流中产阶级,而其中能耐心等待的孩子以后在生活中表现更好,说明耐心等待反映出了这些孩子的某种优势。棉花糖及相关实验中,目标是由孩子自己定下的(self-imposed)。提高和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不是机械性的训练, 而是要通过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来达到。
所以,如果某位家长在家重复米歇尔的实验,即使能确保实验流程完全一样,如果孩子等待超过 15 分钟的时间,并不能保证他以后学业会更好;如果孩子马上吃掉棉花糖,更不能说明他这辈子就完了。
事实上,米歇尔本人一直对试图预测未来行为的心理测试充满质疑。正如我们提到,他研究的出发点是:想要抵御近在眼前的诱惑,经过充分等待之后再满足自己,孩子们是如何做到的,或者为何没有做到。
如果采用不同群体、数据和实验设计,后续研究发现了和米歇尔的初始实验不同的统计特征并不奇怪。但是,由于之前的关注和误读,媒体往往会用“棉花糖实验被推翻了”这类标题来吸引眼球。
比如在 2018 年,纽约大学博士后瓦茨(Tyler Watts)和合作者的论文就在主流媒体上以类似标题引发了关注。他们的论文发现,在母亲学历较低的孩子群体中,孩子在 4 岁半时在棉花糖实验中的等待时长和他们 15 岁时的学业表现没有相关性,很多孩子在 20 秒内(占比 23% )就吃掉了棉花糖。这可能说明在社会经济地位出于劣势的家庭中,让孩子提高自控力并不是首要矛盾。也许,对于这些孩子,提供一个食宿和医疗有保障、有可信赖的成年人的稳定环境帮助更大 。
需要指出的是,在瓦茨的研究中,棉花糖实验的设计和米歇尔的不同,最长需要等待的时间只有 7 分钟,这样一来会造成数据缺失,不能反映那些可以等候较长时间的孩子的表现(等候时长超过 7 分钟的孩子在母亲没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中占比 45%,在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中占比 65%),同时也没有更长的纵向追踪数据来反映孩子在更成熟的年龄段的表现。
所以,如果没有研读过论文,只凭媒体说“棉花糖实验被推翻了”就忽视自控力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难免会有失偏颇。
由于误读太多,2014 年时 84 岁高龄的米歇尔出版了一本书(“The Marshmallow Test: Mastering Self-Control”,中文名译作《棉花糖实验:自控力养成圣经》)以正视听。本文正是基于这本书及相关文献和轶事的总结。
正解
不管孩子在棉花糖实验中的表现到底反映或预测了什么,不可否认的是,自控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非常重要。每个学生都知道读书的长远好处,但是当下这一秒,你问他是想看视频、打游戏、出去玩,还是做习题,答案多半是前三项。
在棉花糖实验中,尽管每个孩子都知道双份零食比一份更好,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自控力能等到。不过,自控不等于硬扛,我们可以运用策略来抵抗诱惑。
在棉花糖实验中,成功等待的孩子的主要运用了以下三大策略,把这些方法教给那些原来完全没有耐心的孩子,改变了他们对诱惑物的想法后,他们可以成功地等待 20 分钟以上:
分心策略:让孩子用手蒙住眼睛或转头以避免看到奖励物,或者使之尽量远离自己。抽象化策略:给孩子看奖励物的图片而不是真实的奖励物,等待会变得容易许多。冷静聚焦策略:关注奖励物的抽象特征(比如颜色、大小、手感等),将棉花糖想象为不能吃的云朵。
通过学习策略性的方法,改变大脑的想法,孩子们成功地提高了自控力。这项发现比起那些引起大众误读的相关性结论更有借鉴意义。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以及大脑成像技术(FMRI)的发展,2014 年时米歇尔和合作者发现那些小时候在棉花糖实验中表现更好,并且以后能维持较高自控力的人,他们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区域更发达,而这个区域恰恰是用来有效解决问题、创造性思考、克制冲动行为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冷认知系统。
相比之下,那些等待时间短,自控能力低的人,他们中脑的皮层更活跃,尤其是当他们试图去控制自己对诱惑的反应时,这种情形更明显。中脑这个区域处在大脑更深处更加原始的部分,与人们的欲望、快感和成瘾有关。我们不妨称之为热情绪系统。
热情绪系统在许多性命攸关、需要快速反应的紧急状况下仍然发挥着它的价值。冷认知系统是认识性的、复杂的,具有反思性,也比热情绪系统反应慢一些。冷热系统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相互作用的:一方活跃,另一方便会消沉。上面提到的几种策略性的方法其实都是在帮助儿童管理他们的“热情绪系统”,启动他们的“冷认知系统”。
热情绪系统在人生早期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学龄前儿童很难自控。而长久的压力会削弱冷认知系统、加强热情绪系统,所以在压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控能力也较弱。
米歇尔和合作者基于棉花糖实验的后续研究发现:
如果实验执行人并不是孩子信任的对象,孩子们很难做到等待/自控。即使学龄前儿童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控制结果,他们的自信程度仍与自己的努力程度和结果好坏相关。在一个需要抵御小丑诱惑,集中精力在手头任务的实验中,事先经过“如果小丑引诱我—那么说不”训练的孩子很容易抵御诱惑,跟没有受过训练的孩子差异极大。儿童的自我要求标准依赖于实验中的榜样(由工作人员扮演),严于律己的榜样的标准会得到效仿。如果自控力较高,即使是人际关系高敏感型的人也能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得和低敏感度的人一样好。这个结论在纽约贫民区学校里的孩子身上同样成立。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引发情绪激烈反应的“热点”,如果发生某特定事件,那么容易失去自控,可以通过改变“如果——那么”的应对形式来提高自控。
学者们受棉花糖实验启发而展开的研究还在继续,其中有几个很有趣的结论:
认为现在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关联度更高的人,会表现出更高的自控力。乐观自信等积极情绪有利于实现自控。当认为掌控力等能力是可以被建立和发展的,行动上会更努力。自控能预测学习成绩,不过前提是有学习动机。提前根据难以自控的特定情形做计划(类似“如果——那么”计划),是提高自控的捷径。
棉花糖实验与其说测量的是成功的可能性,不如说测量的是儿童能够成功地管理他们“热情绪系统”的能力。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棉花糖时刻,需要运用自控力克服短期的倾向,获取未来更大的成功。基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老烟枪”米谢尔成功戒烟,减少了肺癌风险,而“吃货”米歇尔戒断了麸质(gluten)食物,治好了乳糜泻。
未来的研究一定会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提高认知和改善行为。
启示
“你的研究意义何在?” 米歇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思考,所以我可以改变。 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感受,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而改变命运。”
大脑是可塑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可以促成我们行为的改变,这着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米歇尔不想继承叔父的雨伞事业,但对心理学倍感兴趣,于是孜孜以求,成为了划时代的心理学家。
放任自流的贫民男孩乔治·拉米雷斯在 KIPP 学校点燃上大学的愿望,于是发奋努力,拿到全额奖学金进入耶鲁大学。
我的一位师姐不想像她英年早逝的偶像一样空留遗憾,于是只争朝夕,夺得国际奥数金牌,后来成为哥廷根大学的教授。
《银河补习班》里的马飞在爸爸的帮助下,发现自己对航天的兴趣,于是他不认输,从“缺根弦的笨小孩”逆袭,最终当上了宇航员。
不管孩子是志存高远想遨游太空,还是平凡踏实愿一生平安,他们自己的人生梦想才能给他们方向和动力,追梦路上的困难也需要他们自己去克服。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其实不多:在孩子还依赖我们的时候,给他们可靠的臂膀;在孩子还以我们为榜样的时候,对得起他们追随的目光;在孩子走上自己的人生舞台时,做好他们的啦啦队。
但是,如果我们能鼓励他们敢想、引导他们会想、支持他们一直想,孩子们就可以做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只要他们想。
建议
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有许多时刻,人们意识到短期的满足和长期的目标发生了矛盾:是待在沙发上追剧,还是去健身房锻炼;是点一杯摩卡星冰乐,还是普通冰水;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还是边刷微信边上网......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棉花糖时刻,此时如果自控力缺乏,后果不难想象。
如果孩子能尽早培养出自控力,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上学的环境,和同伴相处会更融洽,这无疑会对他们的学业有帮助。不过话说回来,因为自控力是像肌肉一样可以锻炼和增强的,即使有些孩子起点不高或者起步较慢,找到方法后,也可以发展出更高的自控力,进而取得长远的成功。
提高自控力的核心在于:冷却现在,加热未来。简单说,就是要尽早培养孩子的执行功能,帮助孩子找到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对大脑的冷热系统有觉知,制定“如果——那么”执行计划,来管理热系统,让孩子有驾驭棉花糖时刻的能力,进而取得成功。
怀孕阶段和婴幼儿时期:
尽量创造一个低压力的环境。
研究表明,即使在睡梦中听到生气的声音,都会引起婴儿大脑的应激反应。如果婴幼儿长期处在父母不和或者其他的高压力的环境中,非常不利于大脑发育。
新生命的降临通常会给家庭带来许多手忙脚乱的时刻,但新生儿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减少自己的压力水平,尽管这并不容易。
对孩子的需求保持敏感,及时回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安全感,为以后的正面管教提供情感基础。
学龄前儿童:
在孩子语言和交流功能有了一定发展之后,要特别注意他们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的培养,因为这是发展他们社交、认知和自控能力的基础。
用注意力分散策略引导孩子将注意力从痛苦的感觉转移到令人愉快的事物上。
给孩子示范,让孩子理解好的选择导致好的结果,不好的选择导致不好的结果。
可以通过假想游戏(make-believe play)来实施,让他们给游戏中的角色定目标和计划。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购物或旅游计划,或者观察你定计划的过程。
规律生活,在临睡前让孩子帮忙设定时器和闹钟,也可以用直观的沙漏来做辅助,培养他们的计划性、时间观念和自我对话的能力 。
儿童教育节目或者书籍通常有相关主题的讨论,比如《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相关单元,和经典童书《小火车头做到了》(The Little Engine That Could),可以引导孩子们观看或阅读。
和孩子一起完成令人愉快但具有挑战性且越来越难的任务,比如学习一门乐器或者玩乐高,给孩子提供支持,然后让他们自己完成。让他们体验成功和积极的期望,增加自我效能感,对他们发现真正的兴趣会有辅助作用。
学龄期孩子:
他们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强,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快速发展,通常还跟父母相处的比较融洽,这时候是培养他们思维方式的好时机。
经常跟他们聊天,谈谈孩子心底最真实的愿望,帮他理清自己的目标。
给他们讲述榜样的故事,让他们多看传记,见识不同的人生,逐渐帮他们设立正面的价值观。
如果对孩子严格要求,那么父母作为离孩子最近的榜样,应该同样做到。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他们机会自己定目标、做决策,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对执行功能较欠缺的孩子进行工作记忆能力的训练,冥想或者正念(mindful)训练等等,让孩子对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有更好的觉知。
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棉花糖时刻”,就是那些会引发冲动行为的热点时刻。帮助孩子记录“棉花糖时刻日志”,记下事件、反应、和反应的强度,针对每个时刻,一起讨论可行的“如果——那么”执行计划,比如“如果想打游戏,我就出门跑步”,“如果弟弟惹我生气,我就深呼吸,从 100 开始倒数”等等。在孩子每次做出好的选择时,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奖励,增强这个正向的回路,培养好习惯和好性格。
继续帮助孩子发现真正的兴趣,让孩子获得无需使用自控力,从学习本身就获得乐趣的体验。
培养孩子乐观性格,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努力和能坚持的人,把自己看作是达成好结果的原因,这样会使自控更容易。
青少年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可能较难控制冲动,并表现出叛逆的特征,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在大人没有充分监控的情况下,容易尝试高风险或过激行为。
这时候要强调正面的价值观和之前培养的“如果——那么”思维和行为习惯。
有条件的话为孩子和同伴感兴趣的正面活动提供支持,为孩子结交积极向上的朋友提供条件。
如果某种诱惑过于强烈,考虑移除诱惑源。
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足够,理解力强,如果孩子对自己的冷热系统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和控制,可以启发他们采用更有创造性的自我控制方法,比如采用 WOOP 方法(比“如果——那么”计划更成熟的版本),或者设计一些“承诺装置”,给自己制定一个必须执行的奖惩合同(请参考正文下方链接)。这些方法能让孩子不费力的自我控制。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目标还是执行,都不是家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方向和方法,而应该是孩子的自主兴趣和决策。家长最好的做法是自己做一个好榜样。
? “WOOP法”请参考文章——“那些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是怎样成功的?”
? “承诺装置”请参考文章——“你能让这位哈佛教授去锻炼吗?”
编者及栏目简介:
胡晓娟(Owen妈),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张蓓(Bobby妈),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教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 育人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出身于教师世家的我们对此深有体会。如果从读博士做助教算起,我们也是执教近20年的老教书匠了。自从做了母亲,收集前沿育儿资讯、研读经典书籍最新文献、关注青少年教育创新就成了我们最大的爱好。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他们,家长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成长。道阻且长,但是你并不孤单,让我们和你分享沿途的思考和体会。欢迎大家关注彩色均衡全新原创栏目“有新思”,教育路上的新思考!
最后一个问题:
关注|星标【彩色均衡】了吗?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learning.snssdk.com/toutiao/v1/item_info/?item_id=6720090930352751117&app_name=news_artic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