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696|回复: 0

与屈原齐名的贾谊:以文章驰名古今,死因却让人疑惑千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5 11: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一篇宏伟著作,盛大的气势贯穿古今,贾太傅的一篇《过秦论》,将大秦帝国的历程做了最简要、最详尽的评述。但贾谊为人熟知的,也就此一篇文章而已!他更大的历史名望与历史功绩,却鲜为人知,《过秦论》只算的上是冰山一角。

与屈原齐名的贾谊:以文章驰名古今,死因却让人疑惑千年-1.jpg



一、 年少有为,青云直上

古代不缺少贤德有才之人,但缺少年少有为的优秀文人。贾谊就是那年少有为的人群中最摧残的人物之一。从小博览群书,诸子百家先秦典籍,凡是有的他几乎无所不读,这样的有志青年自然会受到名家大佬的喜爱。对他的一生其关键作用的两位名家,一曰张苍,二曰河南郡守吴公。

张苍教贾谊学习《左传》,系统的培养了贾谊的政治论述与分析能力,后贾谊为左传作注释。当然培养固然重要,发展也不容忽视,这就牵扯到了第二位关键人物:河南郡守吴公。

18岁的贾谊名冠河南,郡守岂能不知。文帝招吴公回朝,随后通过其引见,贾谊步入仕途。年仅二十的贾谊就成为了博士,在对答文帝时力压众多老者。

《汉书》记载: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 ,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由此可见,年轻时期的贾谊对于政论已经不是初出茅庐的少年了,即便是对于汉文帝这一君主,他也不会怯场。反而能对答如流与老者比肩,随后升为了太中大夫,仕途前期青云直上,成为了汉文帝的高级幕僚。

与屈原齐名的贾谊:以文章驰名古今,死因却让人疑惑千年-2.jpg



二,仕途不顺,齐名屈原

贾谊的政治嗅觉是灵敏的,最起码他对政治局势的战略性把握是清晰的,只是生不逢时而已。作为文帝的高级幕僚,他自然需要为文帝出谋划策,按照其对历史上成败兴亡的把握,一定会提出许多关键性的建议。

贾谊就最基础的“汉承秦制”提出建议,主要是礼乐官职以及服饰,但是文帝没有采纳。吃了闭门羹更要再接再厉,这是作为一个皇帝高级幕僚的基本功。但是贾谊的再接再厉,为自己找来了一大堆麻烦。

先是提出诸侯回封地去的建议,文帝虽然接受,但是贾谊也遭到了以周勃等人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之仇视。这是来自朝堂的一股反对势力,此外还有来自后廷的反对势力。因为文帝迷信,有一个应梦贤臣邓通常伴左右,而贾谊多次讥讽邓通,结下了梁子。

由内而外都是敌人,贾谊仕途还能顺顺利利吗?显然不能。

贾谊被排挤出了朝廷,前往长沙国担任太傅,而贾太傅的名声也由此而来。联想起屈原,贾谊总觉得俩人何其之相似,在江畔,贾谊愤愤然创作了一篇《吊屈原赋》。

贾谊的所有辞赋,皆为骚体,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他与屈原的联系,由此产生,被后世并称为屈贾。虽然被贬黜,但贾谊与屈原齐名了,贾太傅值了。

吊屈原赋充分表达出了他的悲愤心情:

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三,政治大家,未雨绸缪

且不论文章与历史名望,就贾谊的见微知著,也是让后人望尘莫及的典范。政治嗅觉极度灵敏的他,对于时局的分析十分独到。

与屈原齐名的贾谊:以文章驰名古今,死因却让人疑惑千年-3.jpg



一、文帝二年,贾谊就社会上的“背本趋末”之风,向文帝陈述利弊建议重视农业,主张重农抑商。后世帝王集团皆奉行此政策,集权进一步发展而小农经济更加稳固。这是贾谊未雨绸缪的第一件事。

二、中央政府里功高震主的诸侯经常干政,或者说是主持朝政,这极大的影响怕君主集权,贾谊建议将诸侯放回自己的封地上去,无诏不得进京或擅离职守。文帝立马采纳这一建议,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而后世君王系数效仿之,这是贾谊的第二大贡献。

三、到任长沙国之后的贾谊,仍然没有放弃对长安政治的关心,一方面了解局势为文帝上奏书,另一方面勤奋学习充实自我。不久,到任封地的周勃被诬陷谋反,押解回长安城后在监狱中受尽折磨与凌辱。贾谊为其愤愤不平,上奏说了一番礼义廉耻对待大臣的道理,文帝系数采纳。之后凡是大臣有罪,都让他自杀谢罪,从不逮捕入狱……

四、贾谊被文帝放任梁怀王太傅,此时的贾谊明白仕途无望了,但他还是愿意发挥幕僚的作用,这一次就藩王问题展开了研究。贾谊上过一篇《治安策》,被后世君王奉为经典,文帝也颇受启发。贾谊论异姓王:十年之间,反者九起。贾谊论同姓王:疏者必危,亲者必乱。随后上奏解决办法: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就是汉武帝“推恩令”的直接理论来源。

五、鉴于对当时时局的分析,贾谊清楚的认识到诸王必反。恰逢梁怀王骑马摔死,贾谊悲痛欲绝之余,上书皇帝调任亲信王爷到任梁怀王,以制约东南。经过一系列布局,景帝年间八王之乱时,梁怀王等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屈原齐名的贾谊:以文章驰名古今,死因却让人疑惑千年-4.jpg



四,与世长辞,死因成谜

汉书中对于贾之死颇有暧昧,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却直接点明,只不过史记中的说法,很难被人所认可。

史记记载: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翻译过来就是说:贾谊因为梁怀王从马上摔死了,自责没有当好老师,连续哭了一年多,反正就是各种伤心,然后自己也死了,死时才三十三岁。

这种说法显然有待考证。纵览贾谊的一生,一直都是殚精竭虑为了自己的政治梦想而努力,从来没有这般多愁善感的经历,况且亲人死了他都没这么哭过。此外,梁怀王死后,贾谊根据史料记载来看,那是相当的冷静,头脑也很清楚。建议文帝调一个王爷到任梁怀以制约其他各国,这样的大手笔怎么看都不像是伤心到哭了一年多的贾谊所做。

究竟贾谊为何而死?梁怀王坠马死亡的真相又是什么?又是一大谜团。

与屈原齐名的贾谊:以文章驰名古今,死因却让人疑惑千年-5.jpg



结语:

贾谊的确是一代名家,不论是文学造诣还是政治远见,都非常人所能企及。一篇《过秦论》亘古流传,一策重农抑商推行千年,贾谊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巨匠。就其扑朔迷离的死因,笔者认为病死、自杀、他杀都有可能,至于哭了一年多然后就死了,着实不敢认同。

贾谊与邓通的梁子其实早就演化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此外他的削藩政策也让地方藩王厌恶至极,所以他杀的可能性强。古代病多还不好治,像刘伯温就死在了肝硬化中,贾谊病死也不无可能。最后一点就是自杀,到任梁怀王太傅时贾谊就明白这地方就是自己最后的归宿了,此时梁怀王一死,贾谊最后的念想也没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71278758262871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1-10 17:09 , Processed in 0.06002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