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625|回复: 0

为"游山玩水"入坑学地质,他完成中国第一代变质地质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1 0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董申保(1917年-2010年),我国变质地质学的主要奠基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曾赴法留学。回国后长期在长春地质学院工作,历任该校地质勘探系副主任、主任、院长助理和院长等职。1980年被当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为"游山玩水"入坑学地质,他完成中国第一代变质地质图-1.jpg

董申保(1917年—2010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组织和领导了中国变质地质图编制工作,并主编出版《中国变质地质图(1:400万)及其说明书》,成果享誉国内外。1995年,荣获第四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董申保治学勤奋严谨,为我国的地质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误打误撞"爱上地质学

对于董申保来说,他进入地质这一行,有很大"偶然"的原因。

1936年,19岁的董申保考入了北京大学理学院。

当时的北大,地质系在全国乃至世界都非常有影响力。系内名师云集,中国地质科学创始人丁文江、美国著名地质学家葛利普、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德国著名地质学家P.米士等,都在系内任教。

这样的名校名院系,吸引了众多优秀学子,董申保也不例外。加之他从小喜欢游山玩水,对奇形怪状的石头特别感兴趣,于是便报考了地质系。在激烈的竞争下,他被录取了。

【"北大地质系全国有名,同时也可满足我游山玩水的心愿。至于什么是地质,出去做什么工作,可以说是知之甚少。"】

董申保拜入地质学门下,可以说有"误打误撞"的成分,但在亲身接触到地质工作后,他真真正正的爱上了地质学科。他明确地知道,干地质很苦,但他更知道,世界上没有不吃苦的事,搞研究就是以苦为乐。

在北大,在知识的海洋里,他为自己的事业寻找到了一生的归属方向。

辗转求学,难忘云南八年时光

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迁往昆明,组建西南联大。时值大学二年级的董申保也随校南迁。

当时日军占领各地,盘查森严,董申保不得不辗转天津、青岛、上海、香港、越南海防,一路颠簸,绕了大半个中国,才抵达昆明,开始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

国破家亡,北平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但在大西南,知识进步的星火得以传递。在教室严重不足,图书、设备奇缺,温饱难以保障,甚至还要躲避日寇轰炸的艰苦环境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以苦为乐,严谨治学,毫不懈怠。

"我们这一辈求学的经历是后代人难以想象的。""有两位教授的一家老少都挤在一个小房间里,师母们为了生计还要摆小地摊。"

在西南联大严谨而质朴的学风之下,董申保更加坚定了从事地质事业的决心,并扩大了地质视野,奠定了通往地质理性认识的必由途径。

1940年,董申保从西南联大毕业。1941年至1944年,他又在西南联大攻读了硕士学位。此后,他被留在联大地质系任研究助教。在云南,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八年。

1946年,董申保公费留法,先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后转入克莱蒙非朗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他的勤奋与努力再次凸显出来,只用了一年半就完成了学位论文。

1951年2月,新中国成立之初,心负报国理想,董申保结束留学,回国效力。

严谨治学,地质学人要下实地

董申保在求学期间的研究方向是变质地质学。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他带领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师生对山东、辽宁、吉林及河北等地的前寒武纪变质岩区进行了1:20万地质调查。

在这一基础上,他提出变质建造和混合岩化成矿的理论,对开展我国变质岩区的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上变质岩区编图工作发展迅速。为填补我国这一空白,董申保从1980年开始积极组织和领导了有中国变质地质图编制工作。

为"游山玩水"入坑学地质,他完成中国第一代变质地质图-2.jpg

1979年,董申保(左一)与张炳熹(左三)、司徒穗卿(左二)等人访问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期间与外国专



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若干与国外不同的中国变质作用演化特点,于1985年完成了编图工作,出版了《中国变质地质图(1:400万)及其说明书》和《中国变质作用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等专著。

在他的论著中,他对中国的变质作用类型、变质相及变质相系、变质旋回及变质地质单元等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的历史。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组成的评审组认为,该成果"是建国以来全国变质岩研究工作的一次深入总结,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开创性。"

董申保的治学思想着重于野外地质观察和实验、物理化学理论相结合,强调它们之间的动态变化。他认为,没有大自然实验室的地质观察,就不可能用物理、化学理论来解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应以地质观察为主,否则将一事无成。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董申保坚持长期野外实地考察。仅在编制中国变质地质图期间,他就踏遍了中国除西藏和台湾的所有省区,并观察研究了数以千计的岩石薄片。

古稀之年,想继续当"教书匠"

作为一名教师,董申保非常重视地质教育事业。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他从北大调到东北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工作。刚到长春时,学院百业待兴,他责无旁贷地担任了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为他们讲授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培养他们注意前沿学科的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董申保亲手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变质作用研究的优秀人才。

为"游山玩水"入坑学地质,他完成中国第一代变质地质图-3.jpg

1982年,董申保教授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60周年大会上发言



1984年,67岁的董申保调回北京大学地质系。此后,他仍坚持不懈地培养研究生、承担教学工作,自1987年以来的十年中,先后指导了10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和3名博士后。

为"游山玩水"入坑学地质,他完成中国第一代变质地质图-4.jpg

1987年,在陕西考察蓝片岩。左起 谢茂祥(陕西省地质局)、董申保、魏春景



在晚年的岁月里,即便是受到癌症和眼疾困扰,董申保也没有停止工作。如果不去医院,他都步行去办公室上班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数十万字的书稿。

为"游山玩水"入坑学地质,他完成中国第一代变质地质图-5.jpg

1996年1月,董申保获李四光奖



2010年2月19日,董申保因病逝世,享年93岁。在他的遗物中,有多封来自受他资助的"希望工程"小学学生的来信。这些信件一直被他珍藏。

生前谈起这些事,董申保总是说,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国策,教育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关键是将其落实。他还说:

"资助孩子上学,只是想为希望工程尽一份力。看孩子们寄来的照片和书信,知道他们在成长,是一件让人特别开心的事。说实话,自己付出的只是一点点,而孩子们却给了我很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报》

http://www.cas.cn/cm/201701/t20170109_4587482.shtml

2、 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70320462181831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1-16 10:50 , Processed in 0.08800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