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151|回复: 9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5 03: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侯乙,姓姬名乙。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1.jpg

曾侯乙头骨复原青铜雕像



曾侯乙墓为中国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 年发掘。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 16.5 米,东西 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椁内分作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5岁的女性。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2.jpg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由378立方米优质梓木构成的椁室严严实实,椁室四周填有12万多斤的木炭,椁室上填有厚达10余米的青膏泥黄褐土。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西北约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文物近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 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随州曾侯乙墓位于随州市区西1公里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3.jpg

湖北省博物馆(这书法字体像不像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



一、曾侯乙大墓是如何发现

事情发生在1977年9月。当时解放军的一个雷达修理厂正在随县县城(今随州市)西郊的东团坡修建营地,放炮施工,平整山头。当人们用推土机推开这一带炸松的红色砂岩时,发现东团坡顶端有一片土的颜色和质地与旁处不同,属于黄褐色或黑褐色粘土,胶结也比周围的沙砾岩紧密。这一特殊的现象引起了雷达修理厂厂长郑国贤的注意。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4.jpg

由于曾侯乙墓面积较大,只好求助当地驻军用直升机拍摄



郑国贤同志是个考古爱好者,平时家里就订了《考古》《文物》等杂志。他根据自己掌握的考古学知识认为,这里很可能是一座古墓,有必要向县文化馆报告。先后两次,他的报告都遭到了否认。一些原来和厂长持同样看法的同志一个个都灰心了,不愿再去管这个“闲事”,但郑国贤同志没有放松警惕。他始终注视着工地,他生怕祖先留下的具有无法估量价值的古墓在自己手中破坏掉,他怕做出对不起党,对不起祖宗的事!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5.jpg

现场发掘图一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6.jpg

现场发掘图二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7.jpg

现场发掘图三



1978年2月,轰隆的爆炸声和推土机声仍旧在东团坡一带喧嚣,又推去了1米多深,这时出现了石板,一块、两块……后来才发现是平平的一层。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郑国贤立即下令停工。并很快把县文化馆的同志又请来了。这位同志没有像前两位那样贸然否定,而是将此事报告了上级有关部门。3月19日,湖北省考古专业人员赶到现场,当即进行了考古勘探,证明郑国贤最初的判断没有错,这的确是一座大型的墓。

墓坑呈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有220多平方米;木椁保存完好,木椁盖板上铺有竹席,席子保存得很好;竹席之上还填有木炭。该墓有一个直径0.8米的盗洞,被盗情况尚难判断。根据考古惯例,此墓以这一带较为出名的地点“擂鼓墩”命名,称随县擂鼓墩1号墓。这座大墓之所以未被破坏,与郑国贤等一些同志为保护国家文物所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郑国贤等同志也因此获得了军功章和奖励。

二、曾侯乙大墓出土了哪些国宝级文物

墓中共出土随葬品万件以上。其中曾侯乙编钟一套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青铜礼器主要有镬鼎2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簠 4 件、大尊缶1对、联座壶1对、冰鉴1对、尊盘1套2件及盥缶 4 件等。其中尊盘系用先进的失蜡法铸造,表现出战国时期青铜冶铸业所达到的高水平。

墓中还出土了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盖上,绘有包括青龙、白虎、北斗图形及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墓中还出土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体写照。许多青铜器上有“曾侯乙乍 (作持)”之类铭文,为判定墓主提供了证据。

(一)编钟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8.jpg

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长748、高265厘米。约4500公斤。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9.jpg

编钟全景侧视图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10.jpg

曾侯乙编钟的铜木架造型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11.jpg

曾侯乙编钟的细节(艺术、实用、大气与一体)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12.jpg

镈钟上的铭文,说明它是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镈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
在发掘时发现了一个盗洞,让人很是泄气。再打开椁室盖板一看,下面竟是一坑水,一些人开始灰心了。逆转很快出现——开始排水后,随着水位缓缓下降,小编钟出现了!大编钟出现了!“编钟一只只就挂在木架上!那场面太震撼了!”一位考古亲历者说,在现场大家怕木架已经被泡了那么久,编钟又那么大那么重,生怕水一排走木架被压垮,还赶紧做了支撑加固,“后来证明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同年8月1日,编钟原样复位后在随州举办了一场演奏会。原版编钟挂在原版木架上,稳稳当当。”
经历2000多年,编钟如此完好,恰恰得益于这坑水。那位考古人员解释,水让墓室与空气隔绝,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而这坑水也拦住了盗墓人,“他当时已经挖下去13米,发现水的时候还不甘心,用长竿在水中搅动试探,碰坏了几个编磬。幸运的是,因为要放编钟,曾侯乙的墓室比一般的深,达到3.36米,盗墓人只好放弃。”“那时的盗墓人并不是图财,主要想寻找金属资源。如果当时他得手了,这些编钟很可能就被熔掉做成兵器了。”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13.jpg

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原件复位,举办了一场音乐会



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利用这套编钟演奏的《茉莉花》乐曲,感受那穿越2000多年的空灵与震撼。



(二)青铜尊盘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14.jpg

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15.jpg

尊盘细节之一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16.jpg

尊盘细节之二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17.jpg

尊盘细节之三



尊是盛酒器,盘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尊内盛掺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时酌以献尸,宾礼时酌以饮客。

出土的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

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出土时尊置于盘内,两件器物放在一起浑然一体。

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

(三)编磬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18.jpg

通高109、宽215厘米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19.jpg

分解平视图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20.jpg

磬片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21.jpg

敲击锤



青铜错金磬架,由一对圆雕怪兽及其头上插附的立柱为虡,两根圆杆作横梁,呈单面双层结构。兽顶插附的立柱从腰、顶两处与横梁榫接。横梁底等距焊铸铜环,以串钩挂磬。磬架施线条流畅的错金云纹。

32块磬系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成,形若倨句,大小有异,分为两层四组。一磬虡兽舌上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磬上刻有(其中有少量为墨书)编号和乐律铭文,计708字,意与曾候乙编钟铭辞相通。经复原研究,知其音域跨三个八度,十二半音齐备。音色清脆,独具特色。同出有铭磬匣3具,彩绘磬槌两件。演奏时,需由1人双手执磬槌,跽地而击。

(四)鹿角立鹤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22.jpg

通高143.5、鹤高110厘米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23.jpg

鹿角立鹤侧视图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24.jpg

鹿角近视图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25.jpg

鹤头近视图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26.jpg

鹿角近视图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27.jpg

等比例放大图(随州的一处雕像)



鹤长喙上翘呈钩状,引颈昂首伫立,两翅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鹤首两侧插有两支铜质鹿角形枝杈。鹤的头、颈和鹿角上有错金几何纹饰,其它部位有铸成和镶嵌的云龙纹。此器造型别致,是一件独具风格的青铜工艺精品。鹤和鹿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把鹿角插入鹤头,将二者置于一身,可称之为“瑞鹤”。古人把仙人乘车叫“鹤驭”、“鹤驾”。此器出于墓主人棺侧,可能反映了死者成仙升天的思想。

(五)大尊缶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28.jpg

通高124.5、口径48.4、足径69厘米,重327.5千克。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29.jpg

尊缶细节图



尊缶为古代盛酒器,这件大尊缶是目前所知我国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称“酒器之王”。它不但拥有足以傲视同类的巨大体型,而且在纹饰上也极尽精美,器表由细密复杂的涡纹、重环纹、蟠螭纹、綯纹、雷纹、蕉叶纹、带纹、蟠蛇纹等构成,花纹花式统一,线条整齐划一。大尊缶出土时,里面还存有酒液。历经二千四百多年没有泄漏,可见缶的密封性之好。这件大尊缶不仅为我们了解曾国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而且也让人感受到了当时贵族的豪饮之风。

(六)联禁铜壶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30.jpg

整体平视图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31.jpg

底座近视图



左铜壶:通高99、口径33.8、盖罩径53、底径40.6厘米重106公斤

右铜壶:通高99、口径32.6、盖罩径53、底径40.6厘米重99公斤

铜禁(底盘)长117.5、宽53.4、高13.2厘米,重35.2公斤。壶为敞口,厚方唇,长颈,圆鼓腹,圈足。壶盖有衔环蛇形钮,盖外沿套装勾连纹的镂孔盖罩。壶颈两侧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龙形耳。器身饰蟠螭纹和内填蟠螭纹的蕉叶纹等。两壶内壁均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禁面有两个并列的中空圆圈,以承放大壶圈足。禁的长边各有二兽足。兽口部和前肢衔托禁板,后足蹬地。禁面和侧面均饰蟠螭等纹饰。铜禁出土不多,迄今为止国内外仅见4件。在湖北省是首次发现。

(七)青铜冰鉴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32.jpg

通高61.5、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33.jpg

全景侧视图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34.jpg

顶部近视图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35.jpg

底部近视图



这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鉴和尊缶均饰以变形蟠螭纹、勾连纹和蕉叶纹等,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此器结构复杂,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一件具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同时出土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

(八)云纹金盏(含金漏匙)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36.jpg

全套平视图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37.jpg

云纹金盏(通高11、口径15.1厘米,重2156克)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38.jpg

金漏匙(长13厘米,重56.45克)



直口,方唇,浅腹,平底。三个凤首形矮足。腹上部有两个对称的环耳。盖略大于盏口,盖沿有三个等距离的外卡。盖顶有一个圆形捉手。盖面和盏口下饰云纹、绹纹、勾连雷纹、蟠螭纹等。盏内放置金漏匙一件,方柄圆身,器身镂空变形龙纹。至迟到商代时,我国就出现黄金制品,但多为一些片饰。而此盏是仿铜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这是目前所见我国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1件。

(九)龙凤玉挂饰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39.jpg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40.jpg



挂饰整体为一条大龙。全器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一根玉锁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

其特色之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例:第二节玉璧上的云纹,是采用压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龙,这种形制是到战国晚期才广为采用的;第十一节雕成三条蟠龙相连的玉佩状,龙身为"S"形,是春秋后期在中原开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节玉饰却巧妙地把它们用在一条大龙身上;第十二及十三节的玉饰,分别由双首相向和双首相背的蟠龙构成,每条龙身上各刻有一条龙;第十五节玉饰的两端,分别刻有立凤和凤鸟衔蛇图案,这种图案是南方楚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在漆器等绘画品中屡有发现。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五)曾侯乙墓-41.jpg



想要了解更多请点击下面链接: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一)秦陵兵马俑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二)三星堆遗址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三)法门寺地宫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8551156391412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03: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喜欢编钟演奏的茉莉花,有种空灵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03: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家山古墓也有编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03: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编钟之乡随州件件瑰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03: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件好东西都不在随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03: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巧:去年的今天,在武汉市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并在门口留影,今年今天又看见了这大门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03: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也了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03: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座曾侯墓,件件无价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03: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侯甲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03: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赫曾侯,随州瑰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1-11 06:54 , Processed in 0.12809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