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出《什么是武汉》爆文的团队,被奖励5万元。
作者 | 思想漪
编辑 | 石灿
继《什么是武汉》之后,时隔14天,星球研究所再度推文。
7月24日,《中国第一楼阁,是如何建成的》发布全网。24小时,微信平台阅读量40万。
相较于前一篇微信平台过千万、全网过亿的阅读量,这篇40万的数据,如萤火之于星辉。
《什么是武汉》微信阅读量超千万/图源:星球研究所
发文之前,星球研究所创始人耿华军早有预计。
“这是一篇专题文章,选题微观,不同于以前我们的大跨度选题”。耿华军言外之意,这不是一篇冲流量的稿子。
失去了可能的流量瀑布,但实实在在收获了普通读者与建筑圈业内的口碑。
这篇推文留言里,许多“老西儿”为之打call,直呼“重新发现悬空寺”;建筑圈内的专业人,称赞其视觉化效果,“动态图,让建筑的原理一目了然”。
一位名为“carson”的读者是一名从教近10年的高中地理教师,看到此篇文章,他老泪纵横,感觉与星球研究所“相见恨晚”。
他留言说:“每一句话,每一张图,我反反复复看了三遍。这样的文章描述方式就是我理想中文化传播该有的样子。估计今夜无眠了,我要去看剩下的文章了。从头条跟来。”
耿华军说,星球研究所致力于解构万物。这次,我们尝试解构“星球研究所”。
做出《什么是武汉》的小团队,奖励5万元
7月17日,北京天通苑小区一栋高层建筑物内。
十几人围在一个小会议室里,站着,坐着,怎么自在怎么来。
“风子”拿着彩笔,在塑料白板上涂鸦,阐述选题方向和框架。当期的选题是“青藏高原的水资源”,她选择的关键词是“变化”——湖泊、河流、冰川、气温……
这分明是一堂高深、晦涩的地理课!
“地理科学讲求客观,不能下结论,否则会误导读者……‘变化’这个词好像是在下判断。”一位同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意见交锋的场景经常在选题会上出现,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想法。
星球研究所的日常选题会/图源:星球研究所
这一定程度上,与团队学历背景有关。
星球研究所20人的团队里,硕士研究生占据了一半,还有一名地质学博士。团队里有来自华为的前产品经理,英国留学生,还有绰号为“风子”(疯子)的激情理想主义者。
跟这样一群同事打交道,主笔编辑岗位人选不仅需有“笔”才,更要有口才。只有这样,才能捍卫自己的领地。
又是一阵唇枪舌剑。这么看起来,星球研究所的选题会更像是一场圆桌质询,如西方议会。
耿华军站在一旁,右手摸着下巴,不时抬抬鼻梁上黑色的镜框,看着大家争论。
他喜欢这样的氛围。耿华军说,一个选题要想过去,先搞定团队里的每个人。
“没有分歧才奇怪,分歧是正常的,而且必要的。”产品部负责人“风子”对刺猬公社说。
她曾经是前编辑部选题负责人。在职位变更之前,把“青藏高原”的选题落了下来。现在,她正在以新身份解决这个遗留点。
《什么是武汉》创下了星球研究所的阅读纪录,仅微信平台的阅读量就超过1000万。鲜有人知的是,这篇稿子直到发出前一晚还在调整,几乎每天开会,人人都得说点啥,优化再优化。
对于星球研究所的“爆款”,耿华军将其归功于解读能力。
星球研究所推文,视角切入独特,素以数据准确、图片精美、文案顺畅著称,不过,这样一篇推文,犹如一场闯关游戏。选题通关是第一关,你还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作者自审、交叉审核、行业专家审核”是星球研究所推文的三道关卡。紧接着继续,还有图片部、制图部的“两面夹击”,来自主编的“灵魂拷问”,整个团队的“全民评判”。
在星球研究所里,普通编辑搜集资料数量级平均达到数G,《世界地图集》《中国地图集》《冰川学》《建筑学》分散在公司的各个角落,上千名合作摄影师活跃在全国各地,研究所、户外公司、行业协会等各行业权威机构提供资料来源,180万粉丝在线“挑刺儿”。
图片编辑任炳旭是一名“留学海归”。他说,星球研究所采用的图片像素几乎达到了视觉极致,平均每篇推文的图片可以达到45至48张。有的超过了70张。比如那篇阅读量超千万的《什么是武汉》,配图数量达到了75张。
图片是星球研究所推文的核心组件,编辑们不会放任任何好图从手上溜掉。就算“逼迫”编辑修改文字,他们也在所不惜。
《14亿人全民通电,中国如何做到的》配图48张。本来没想写“输电塔”的,但图片太漂亮,舍弃不掉,于是才有了发电、输电领域相结合的最终版本。
《什么是云南》需要一张巨龙竹的的照片,全网找不到合适的,任炳旭就请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的工作人员现场去拍。
星球研究所把严谨做到了极致,就像一篇学术论文。他们会标注每张图片的来源、拍摄者,写清楚地质结构,核查详细数字......
“为什么不能提高‘星球’的更新速度,努力达到一周多更?”
“我们不会“榨干”公众号的更新机会,我们不会那么做的。”合伙人及主编魏桢说。星球的文章知识密度很高,读者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沉淀。
曾经有用户在粉丝群留言说,“我需要3天时间来看完‘星球’的推文”。
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在星球研究所发布的内容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大爆款推文《什么是武汉》并不常见。所以对团队的奖励也是超越以往的。据悉,星球研究所内部对这篇文章创作团队的奖励高达5万元。
除了物质奖励,精神的满足感来得更为刺激。这里文章的阅读数量以10万的速度递增,只要内容够好,没有上限。
这是星球研究所过去7个月时间(截止到7月25日)交出的数据:推文21篇,阅读量超过2000万(有单篇阅读量超过了1000万),新增粉丝50多万。成立不到3年,其粉丝量累积接近180万。
星球研究所微信公众号后台最新数据(截至7月25日)/图源:星球研究所
团建最好的方式就是带领团队不断打胜仗
团队内部,成员都习惯称呼耿华军为“所长”。
星球研究所邀请中科院的专家来授课/图源:星球研究所
“所长”是星球研究所里唯一一个70后(1979年),出生于河南焦作,1998年,考入北京大学新闻学院。之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旗下的出版社做出版,又在当当网工作过,也做过房产互联网,尝试过一次失败的创业。
2016年9月,耿华军创建“星球研究所”,大半年时间,他独自一人,没有任何收入,天天宅在家里码字,推着“星球”往前走。
水花日渐响起。2016年年底,《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传遍网络。紧接着,2017年10月份,《什么是中国》,全网阅读量超过400万,被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转载。星球研究所创造了“星球体”文本——“什么是......”在自媒体圈传开。
得到资本青睐是一家创业公司阶段性成功的标志。2017年2月和2018年5月,其分别获得高樟资本300万元、人民创投与飞马资本1000万元投资。据刺猬公社获悉,这几位投资人都是“星球迷”。
在资本支撑下,从2017年5月开始,第一位员工入职,星球研究所构建团队的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构架了创作中心、产品部两大部门。
星球研究所初创团队/图源:星球研究所
团队完善,耿华军个人的影子越来越淡。他已经学会了“团队作战”,“现在这个文章已经很难你一个人完成,必须得几个人分工来做”。
魏桢——这位华为前产品经理跳到星球研究所时,她的同事朋友一脸震惊。学习环境科学与工程7年,她始终放不下兴趣,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到来之后,魏桢与耿华军分工明确。前者负责内容,后者负责战略规划与业务拓展。但耿华军割舍不下内容,时常做一些选题。
《什么是武汉》就是耿华军带领9个人在20天时间内交出的作品。每当耿华军上阵,魏桢所能做的,就是将耿华军所需要的人配齐。
“风子”是在2017年7月份入职的,算是星球研究所的5号员工。之前,她先后在杂志社、户外公司、规划公司待过。她和所长是在知乎上留言认识的,后来加的微信。耿华军主动邀请“风子”来“看看”,没想到就成了星球研究所的骨干。
“风子”待下来的理由既因为平台本身的调性,又因为“所长”的个人才华与魅力。在团队里,“他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开选题会,员工不会因为“所长”而讳言,反而是毫不留情地批评,“标题好烂,结尾不好,观点或者逻辑就是错误的。”
耿华军经常讲一句话,“团建最好的方式就是带领团队打胜仗”。胜仗一个接着一个,阅读记录不断突破,直到那篇阅读量破1000万的“爆文”产生。
胜仗的背后,少不了压力与考核。成立近3年的星球研究所,员工差不多换了小一遍,但核心的成员没有变动。
魏桢说,这个没办法控制。对于质量的严格把控,必然如大浪淘沙,筛掉了不合适的砂石。这是团队成长的痛点,也是必然要经历的。
星球研究所要搬家了
星球研究所的目标是中文新媒体领域的BBC 或者National Geograpihic(美国国家地理)。这是耿华军在接受多家媒体反复强调的。
不仅仅是公众号,内容的生产者。更是一个品牌,产品的输出者。
这或许这是许多自媒体大号的必由之路,已被众多自媒体大号所检验。
新世相早已走向产品化路线。这家诞生于2013年的公众号,拥有1000多万拥簇。制作综艺《女人30+》,拍微电影《2018,生活没有那么可怕》,出版《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青春版·红楼梦》等书,策划逃离北上广4小时、丢书大作战等线下活动。
十点读书号称坐拥5000万粉丝,开辟了十点读书会、小柚子童书、疯狂鸟窝和旅物等公众号矩阵,图文、音频、视频、图书、社群等多种形态开花。第一家“十点读书”线下书店已于2018年在福建厦门开张。
新世相创始人邵世伟曾称,公众号只能提供陪伴价值,离一个产品还是太远。
星球研究所也在朝着这样的目标迈进。随着将精力转向战略规划与团队建设,耿华军有更多时间思考星球研究所未来走向。
目前,星球研究所计划在9月份推出第一本书,书中集结了近几年星球研究所的作品。“什么是…...”系列正好构成了图书的目录式创作。
另外,他们也在喜马拉雅少儿频道开了音频课。
2018年底,星球研究所还制作了视频,嫦娥四号发射95秒小视频,一如公众号,制作精良,画面还原度逼真,解说简短。抖音平台点赞42万。
魏桢觉得,星球研究所未来一定会拓展多样化发展平台,“星球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是起点,也是将来众多平台之一。
星球研究所的办公区更像是放大版的两室一厅,饮水机摆在进门口位置,产品部在次卧,创作中心在客厅。会议室是在楼上一个小阁楼。
阁楼旁边还有一个楼顶大平台,日落时分,大家就聚集在平台上看日落,那里几乎是区域内的最高点,远山与城市,景象开阔。
但他们要和这里说再见了。不久后,他们就要搬到附近一家全新的写字楼去,在那里,有真正的办公环境,还有宽敞明亮的会议室。
那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7881088884081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