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619|回复: 0

从古代教育中的“破蒙”习俗,看古人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31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转眼今年的高考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考生们也在这一个月中身心备受折磨,成绩好的人心里都会忐忑,更何况是成绩较差的考生。但不论如何一切都已成定局,这个时候高考的录取情况基本也已经出来,关于未来的走向问题相信众考生们也自有打算了,或是选择就读录取的学校,或是对录取结果不满意打算重新复读,后者虽说较为煎熬,但也是可行的。

从古代教育中的“破蒙”习俗,看古人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1.jpg



因为相比古代而言,如今的高考已经比较多选择了,而且希望也是较大的,只要努力皆会有收获,而古人则不同,寒窗苦读数十载,头发花白都还不知道是否能够高中。因而,我们今天就由现代高考模式为引申,一起了解下古人高考的心路历程,看看古人的高考是什么样的。

当今的高考中总是流传着一句话:三年高考五年模拟。

意思就是为了一场高考,要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这让广大考生叫苦不迭,仿佛自一出生开始就是为了这一场高考,当代学生属实不容易。但倘若觉得自己是最苦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中国从古至今高考就没有容易的。

不论是现代的高考还是古代的科举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国家为社会选拔有用的人才,既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要求当然严苛,为了区分平庸之人与聪慧之人,自然得提高要求。而为了满足高考的要求,为了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就需要各位考生从小开始打基础,通过多年的实践不断完善自己,以自己最强的实力冲刺高考,所以三年高考五年模拟是有道理的。上文也说了古今高考其实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所以在古代其实也有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一说,且古人则更甚之。

从古代教育中的“破蒙”习俗,看古人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2.jpg



古代的科举不像现在的高考有那么多的名额,那么多的大学可供选择,在古代全国上下都虎视眈眈的盯着朝廷给的几个名额,所以必须是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才有可能被选中。而且古代科举需要耗费的时间金钱也是无法想象的,很多有能力的人家从小就给孩子铺垫好了科举的道路,让孩子们从五六岁开始就接受启蒙教育,所以古人的起步点要比现代早的多,他们要比三年高考五年模拟更夸张。

说到这里便会有人争议,现在的孩子不也是五六岁就上幼儿园了吗,这里需要解释的就是这两者根本毫无可比性。现在五六岁的孩子为了追求他们的个性发展,上幼儿园主要还是让他们解放天性的玩耍,并不会强制性让他们去学什么东西。

古人的启蒙教材


从古代教育中的“破蒙”习俗,看古人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3.jpg



而古人的五六岁则不同,他们五六岁的启蒙教材便已经是四书五经了,所以说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未来科举要考什么,就让孩子从五六岁记事开始就学习。当然这也是科举的一个弊端,极大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试想一下孩提时代本是想象力,兴趣可以得到充分发掘的时候,而古代却在这一时期给孩子们灌输了统一的四书五经,压制了孩子的思想,导致所有人的思想都基本一致,除了四书五经也没有别的东西,思想僵化。虽然这一现实很残酷,但也没有办法,毕竟在古代科举是唯一的出人头地的方式,古人哪里会去考虑那么多。

说到古人的启蒙教育,便少不了一个习俗。在古人看来读书就意味着未来要走向仕途,这也是一家人对孩子最高的期盼,万事都要图个吉利,尤其是孩子刚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父母们更要为他们图个好彩头,于是便有了“破蒙”的习俗

从古代教育中的“破蒙”习俗,看古人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4.jpg



即父母领着孩子去见老师之前要准备好红包、好酒好菜以及朱笔诗书。父母带着孩子先叩拜孔子,再叩拜老师,然后奉上红包致敬,当然这里的红包与现在的红包意义也是不同的,古人给老师红包纯粹是为了表达敬意。

这些都做完后,便请先生点破童蒙,通俗点来说,就是让老师拿着红笔在书本上点读,孩子跟着老师附和,即意味着孩童拥有了读书的智慧。从这样的仪式感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也正是从破蒙开始,孩子就正式进入了高强度的求学生涯。

从古代教育中的“破蒙”习俗,看古人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5.jpg



他们的初始点基本相同,但终点却大为不同,很多人在少年时期就一举高中,而也有人读到两鬓斑白都还无所成就。正是因为古代没有设置科举人员的年龄范围,所以为了高考耗尽一生的也大有人在,这也是古代科举与现代高考的一大差别。古人从小就开始接受科举教育,为了科举打基础,这不就类似现在的三年高考五年模拟。

古人读书的心路历程

而古代科举相对于当今高考来说,还有一大难点,即在古代孩子十岁前基本靠自学。上文也提到了孩子从小接触的就是四书五经,当代任何一个成年人想要完全的理解四书五经的意思都非常困难,何况是一个孩提,而且在古代还得靠孩子自学,可见古代科举有多难。

从古代教育中的“破蒙”习俗,看古人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6.jpg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比较的,即当代考生自幼开始学习都是靠老师教导,传授学习方法,到了高中以后才慢慢开始接触自学,而古人则完全相反,在一个孩子懵懂时期就让他们自己学习,这对古人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而一个孩子从小未经传授哪里懂得什么学习的方法,所以他们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背诵而已,切莫小瞧背诵,古人的背诵也不是当代的几句话一篇文章那么简单。他们的最低标准是长达五万字的《四书》,若是理解意思还好背,但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只能硬着头皮背下来。而这对于一个要参加科举的人来说,只是最基础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应对科举,有的地方还要求他们背透诗书经史,甚至里面密密麻麻的小字注解也不放过。科举之难,由此可见。

从古代教育中的“破蒙”习俗,看古人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7.jpg



待到孩子们能将四书五经都滚瓜烂熟的背诵后,先生们才会开始教授学生,而教授的内容也是最受人诟病的八股文,现今多数人都将其称作僵尸文章,但这种文章也并不简单,毕竟它需要以前面的四书五经做基础,换作当代人或许也无法轻易写出来。

而且在正式开始写八股文前,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练习对对子,可别看轻这对对子,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都曾为此绞尽脑汁。这对对子看似容易,实则却困难重重,想要对好对子,必须厚积薄发,对学生们平时的积累有极高的要求,若是腹中没有足够的墨水,在这一关就会被难倒,就更不用说写八股文了。

而经过了重重的筛选才能最终获得学习八股文的资格,所以说一切都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八股文又类似于格律诗歌,要求会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看似简单,却要求极高,因其环环相扣,所以必须遵循严谨的结构,森严的法度。

从古代教育中的“破蒙”习俗,看古人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8.jpg



有人会觉得,对会作诗的人来说,八股文好像真的没有那么难,但果真如此吗?古今杰出的诗人那么多,考中秀才的还不是就寥寥几个,可想而知八股文里面还是大有文章的。必须要掌握好恰当的尺度,有极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还要满足历代统治者与主考官的的要求,要得到他们的共鸣才可以。

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科举要比当今高考困难多了。不仅孩提时期就要开始接触繁杂深奥的四书五经,还要将这一本本厚重的书全部铭记于心,而这对一个当代成年人来说都很难完成的事情却是一个孩子的学习任务。

小时候就已经那么困难了,长大后的学业就更不可能轻松,若是没有熟练掌握四书五经,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都会寸步难行,而且就算能力出色,写的文章没有得到主考官们的赞誉也是徒劳无功。所以在古代不仅注重学识,更加注重学识的实际作用,能否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到社会现实中,既要真实反映出社会的现状,又要博得统治者的亲睐,获得他们的赞许,但又不能冒犯到他们,真的非常不容易。

参考资料:

《疯狂的科举》 潘剑冰

《明代选举制考论》郭培贵

《科举百年》刘海峰

【抄袭必究,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78877436674708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2-27 09:36 , Processed in 0.06527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