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397|回复: 1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从谶纬学说到建立道教的艰难历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9 22: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所有中国曾经存在过,或现在依旧存在的,如景教,祆教,摩尼教,萨满教,佛教,挑筋教,道教之中,完全植根于中国固有的文化范式,传统心理,生存方式的唯有道教。而对于其存在形态,历史演变的整合和探讨,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必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宗教伴随着人类的蹒跚学步,血腥野蛮,癫狂痴迷,如影随形般的来到现在的社会。我们回过头来看,似乎什么都变了,但我们的祈祷方式,却完全和我们祖先见到的一样。闻一多说:宗教思想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任继愈在《中国道教史》里说的更为明确:“宗教文化是探索人性底蕴,观察人情世态,调解短促的个人生命与永恒无限大千世界的悲剧性冲突,从而达到某种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的超验的事物。”
因此文明的开端也就是宗教的开始,商朝时期,我们的祖先发展出一套“鬼治”政治,以鬼治国。在近些年的考古挖掘中发现,商朝都城中有大量用来祭祀的尸体,而出土的甲骨文也是在决定事情上乞灵于鬼神的占卜工具。残酷的杀戮或许直接导致了商王朝的灭亡。它的继承者周朝吸取了教训,发展出另一套较为温和理性政治伦理。从而宗教和鬼神观念大为削弱,孔子对周公旦的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挥,进一步限制了它的发生发展。然而无论“灵魂不死的观念”,“和短促的个人生命与永恒无限大千世界悲剧性冲突,”都不可能人为消灭。原始的宗教和鬼神观念依旧广泛地存在于各个群体和各个时空里。
因此到了汉代,谶纬学说和黄老思想的盛行,以及神仙传说和观念深厚的社会基础都为道教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时,佛教从西域的犍陀罗传入了中国。在开始的时候佛教并没有引起中国多大的注意,它显得太怪异和格格不入了。然而一个拥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组织形式的宗教为已经道教的出现提供了参考和对比。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从谶纬学说到建立道教的艰难历程-1.jpg


谶纬学说
东汉中后期张道陵首先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教。入教者需缴五斗米,故名五斗米教。他对教民进行了组织和管理,管理者被称为祭酒,张道陵同时也编撰了《老子想尔注》作为其宗教的主要经典。在他之后不久,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在开始的时候张角以符水给人治病,颇有灵验,因此获得大量的信徒(不灵验的时候,当然是患者心志不坚)。张角创教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在公元184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张角的起义没有成功,却造成之后中国接近一百年大混乱的局面。
经过张道陵,张衡,张鲁三代经营,也因为中原的混战局面,五斗米道得以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直到公元215年,张鲁以汉中投降曹操,五斗米教徒也随之迁往关中。
但刚刚起步的道教并没有因此而沉寂下去。在东吴依然有于家道在发展,然而再也没有造成全国性的影响。与之相反的是,另一种形式的道教不断滋长。当时由何宴,王弼带动了整个中国玄谈的风气,人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三玄(《道德经》《周易》《庄子》),王朝隆替使得知识分子的处境意外的恶劣起来,他们对政治避而不谈,对篡逆和宫廷喋血无动于衷,更多的是无可奈何,一桩桩名士被杀的事件把他们吓坏了,于是他们躲到庄子,老子的大厦里去排遣他们多余的精力和才情,寻求慰藉。竹林七贤更是他们那个时代熠熠生辉的名字。这七个人都是散诞放旷,风流不羁性格。他们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他们里面有些服食张仲景的五石散(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那些都是大燥大热的药,服食过量人会显得精神亢奋,行为狂放。嵇康还写过《养生论》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道教一个区别于其他教派的特点就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在这样风气影响下就出现了区别于教团道教的神仙道教。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从谶纬学说到建立道教的艰难历程-2.jpg


竹林七贤:古代的“垮掉的一代”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从谶纬学说到建立道教的艰难历程-3.jpg


五石散:古人认为多服可以长寿
神仙道教最著名的是葛洪,他叔祖葛玄也是非常出名的处士,葛洪习从葛玄的弟子郑隐。葛洪生性勤勉,又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因此得到郑隐的青睐。在经过某种神秘仪式之后,郑隐将自己的炼丹术传给了葛洪。葛洪似乎当了几年官,后来跑到广东罗浮山炼丹了。他写了一本书《抱朴子》。他认为“仙可学致”,可以通过学习成为神仙。他认为草木会随着时间而腐烂死亡,金石却永远可以留存下去,因此人只要服食丹药,人的身体就会被金石代替,永远存在,长生不老。他似乎发现炼丹过程中某些化学变化,一些金属在炼丹过程中会变成金黄色,他认为自己掌握了黄白术(炼金术)。但反对炼金术的滥用,认为炼出来的“金子”只能用于炼丹的日常开销。
当时炼制丹药的材料都是一些特定的金属或矿石,一般包括五金(金,银,铜,铁,锡)八石(朱砂,雄黄,云母,曾青,硫磺,戎盐,硝石,雌黄)三黄(雌黄,雄黄,硫磺)。炼丹的火候和鼎炉都很考究,这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里面有详细记载。
公元281年,西晋统一三国,然而几十年之后连续发生“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使中国跌入一个比三国更动荡的时代。当时的门阀士族避祸东南,建立了东晋政权,由于门阀士族在东晋政权的建立中功勋卓著,因此成为整个东晋王朝的核心和基础。史书用了一句话形容:“王与马,共天下。”
进入东晋之后,佛教似乎获得更快的发展,佛经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颇具规模,并且一些已经经过中国人的修饰,更为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佛教相对于道教大杂烩似的理论有更精密,系统,完整的体系。双方的竞争和对峙,在东晋之后日趋激烈。东晋的门阀士族有的是数代相传的道教徒,有些支持佛教。有些则跟佛道都有来往。
当时社会广泛流传着老子化胡传说,后来出了一本《老子化胡经》,应该是道士为了贬低佛教所作。史书上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不知所踪,《老子化胡经》的解释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印度,因为印度习俗和文化与中原迥异,因此老子化名释迦摩尼,传教立派,在开始的时候佛教团体里面并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那种说法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有帮助的,到了东晋,佛教徒开始明确反对老子化胡的传说。也开始对道教徒的诋毁进行反击。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从谶纬学说到建立道教的艰难历程-4.jpg


《老子化胡经》:被证实是伪托之作
道教具有主场优势,他们往往攻击佛教来自蛮夷,并不值得华夏效法推崇。南齐顾欢写了一篇著名《夷夏论》:他认为佛教和道教都为老子所传,虽然修行方法不一样,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然而因为佛教来自天竺,它的理论,文化系统,习俗与中国固有文化大相抵牾,因此并不适合在中国传播。顾欢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儒,道,释三教的争论,支持者和反对者纷纷著文,互相攻讦。然而道教对佛教的狙击并没有成功,佛教后来比道教发展的更好。
相对于南方佛道之争只是敲一敲笔杆,北方的争斗更像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新天师道祖师寇谦之在北魏重臣崔浩的支持下,获得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信任。他和崔浩一起在拓跋焘身边对佛教煽风点火,崔浩显得更为激烈,他鼓动太武帝废除佛教。拓跋焘开始的时候对于佛道一视同仁,没有偏重任何一方。或许因为年岁渐长,对于死亡的恐惧日渐严重。在一些不法佛教徒的刺激下,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灭佛行动。然而太子并不支持他的行动,后来崔浩日渐失宠,最后被太武帝灭门。拓跋焘在之后不久也被人谋杀了。最后太子的儿子登上皇位,他恢复了佛教的地位,新天师道也因此没落了。
一些道教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道教相对于佛教的短板,开始编撰道教经典。他们一般不会在经典上写自己的名字,为了宣扬传播的方便,他们往往会先杜撰一个神仙降授的故事,在短时间内涌现了《三皇经》《黄帝内景经》《黄帝外景经》《灵宝经》《上清经》等道教重要经典。又因为经典传承,斋醮科仪的不同,分为灵宝派,上清派,楼观派,正一派。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从谶纬学说到建立道教的艰难历程-5.jpg


陆修静:简寂先生,以三洞十二纲最终使道教的典籍体系确定了下来。

越来越多的经典涌现造成典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刘宋时期的陆修静开始在庐山对这些经典进行整理,沙汰,他创立了一套将所有道教经典囊括进去的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体系。这套体系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75405921522324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9 22: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应该说是圆运动。例如《素问》曰:天牝从来,得其往复。这是说一个人经脉通了以后 经脉的远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2-28 01:26 , Processed in 0.08759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