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409|回复: 0

苗家寨里话发展——“我的民俗相册”贵州团走进西江千户苗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9 05: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政协网7月18日雷山电 “苗寨十二道拦门酒,杯杯祝福送给您,试试您能喝下多少的祝福?”刚到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内地与澳门青少年就被西江千户苗寨热闹的迎宾氛围所打动了。

只见“恭喜酒”“善良酒”“勤劳酒”“勇敢酒”“聪明酒”等十二道带着不同口彩的酒在十二张短桌上依次排开,苗家阿公领着盛装打扮的阿妹们用玲珑小巧的牛角杯为游客盛酒。

“老人家,这酒有多少度?”交流团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问道。“自家酿的酒,不高不高。”阿公笑着答道,顺手给同学们递上一小杯米酒,“度数不高,不过三十度。”就在这说话喘气的功夫,不少同学已经先行品尝了苗家酒。“好冲。”有的同学被辣得伸了一伸舌头,不敢再喝,笑着向寨门走去。

西江千户苗寨实际上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组成,上千个吊脚楼从重重叠叠的山峦上逶迤到山谷中,巍峨大气,壮观非凡。一条碧水穿寨而过,数座款式不同的风雨桥横跨其上,络绎不绝的游客穿行在风雨桥中,显得好不热闹。

“在北京,最常见到的桥是立交桥,而在贵州,因为天气多雨,所以这里盛行修建风雨桥。风雨桥上有美人靠,所以人们除了在风雨桥上避雨,还可以在这里歇脚、乘凉、绣花、唱歌……”来自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全灏发现,在贵州,桥除了有交通功能之外,还是用来休闲娱乐、交流信息的场所。

苗家寨里话发展——“我的民俗相册”贵州团走进西江千户苗寨-1.jpg

西江千户苗寨 (沈炜程/摄)

“奶奶,您多大年纪了?”一群在鼓藏场刺绣的阿妈吸引了交流团同学们的目光。这些阿妈穿着传统的苗族便服,盘发插簪,个个装扮得鲜艳整齐。“今年七十了。”“有八十岁啦!”阿妈们口中接话,手上的活儿却不停,绣花针在指尖翻转,牡丹花、狮子头、如意祥纹……种种花样在一双双巧手下逐渐成型。

苗家寨里话发展——“我的民俗相册”贵州团走进西江千户苗寨-2.jpg

苗家阿妈在绣花 (丁怡/摄)

“奶奶,您绣的是什么呀?”

“绣来给老人做衣服穿。我这件,要绣三个月。更难的,绣一年。”

为什么奶奶们一起在这里绣花呢?是因为这里是一个绣花乘凉的好场所,还是因为这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一种民俗商业性的展示方式呢?

“对我来说,我并不纠结这些奶奶是在表演民俗还是自发在这里绣花。”来自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丁怡认为:“即便对于她们来说,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显。多年后,这种生活方式也就成了一种新民俗。”

来自澳门濠江中学的学生邬秉和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件事,“作为游客,我期待看到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特色’是否是原始的习俗其实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我更喜欢西江千户苗寨这样的商业化发展模式。”走在千户苗寨平坦整齐的石砖路上,北京十一学校学生梁雅坤评论道:“相较之前参观的寨子而言,这里看起来要富裕得多,能找到这样一条致富路是件好事啊。”

苗家寨里话发展——“我的民俗相册”贵州团走进西江千户苗寨-3.jpg

夕阳西下,在不断地思辩中,交流团的学生们对如何权衡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方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55874080431805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2-28 02:51 , Processed in 0.13026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