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808|回复: 0

理解地理教材的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3 09: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人类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时,由众多表象经过多次的思维过程,如比较、分析、抽象,最后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它们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概念、判断与推理,并用语言文字形成理性知识;但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则不同于上述过程,书本把人们长期感知的事物,经过抽象、概括得出的结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结论——抽象的知识,例如地理概念、地理规律,是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的认识,只有通过“理解”教材,才能掌握获得的这些理性知识,只有掌握了它们,才能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特征与联系,也只有应用它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研究理解地理知识,即理解地理教材的心理过程。

理解教材是将书中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与理论,同学生在领会教材阶段中形成的表象相结合的过程。例如学习土壤的概念:“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特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叫上壤。”如果学生缺乏对“陆地”、“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的经验,只背诵了这一抽象的定义,是绝不会理解或完全理解这一知识的。只有当学生形成了有关地理事物的表象,并将表象与这一抽象知识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一知识。

地理学习中学生的认识过程遵循基本的认识规律。理解教材是学生掌握理性知识的过程,这些理性知识——概念、规律、理论等只能是经过思维过程才形成的。因此,理解教材的关键是“思维”。理解教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题情境

如果想将抽象的知识与形成的表象相结合,就要思维,因此激发思维就成了理解教材的起点,问题的情境是激发思维最有力的途径。创立问题情境的具体办法很多,例如动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课前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感到困难后再学习新课等等。但最常用的是应用启发式的提问。启发式提问可激发学生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促成上述的结合,掌握新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表面上学生很容易记忆“生态系统”的定义,但实际上并未能理解掌握这一概念。于是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又提出‘生物群落’这个名词?用‘生物’不行吗?”“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两词的含义中有何不同?”经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在多种生物表象的基础上,形成了“生物群落”的概念,并明确了生态系统是着重研究事物之间联系的,通过联系才真正认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即了解了与“生物圈”概念的区别,又真正地理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2.把握地理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这是理解教材的根本过程,是将抽象知识与具体形象结合的唯一途径。例如,在学习“长江”这一概念时,就需要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来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我国第一大河。一方面从地图上、教科书中以及老师讲解中,获得了有关长江的感性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长江的表象;另一方面,要将长江的表象与其它河的表象进行比较,并分析与其它河流的异同,将所有不同之处抽象出来,就是它的本质特点。这一过程是对“长江”这一概念的理解过程。

再如,形成“农业生产”这一概念时,就需将各种农业生产的共同属性归纳出来,例如,各农业生产部门,都是物质生产部门,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有资金的周转过程。并且,还需与其它生产部门比较,将其不同点抽象出来,就形成:“农业生产,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将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这一概念。

不难看出,无论哪类概念,都需要经过思维才能真正理解的。至于地理规律与理论,则是更抽象或系统的知识,就更加需要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达到理解的程度。例如,理解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时,要首先对自然带分布的事实有所了解,之后对其各带的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先抽象出大部分自然带是沿纬线方向延伸分布的,并与太阳辐射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状况加以比较,找出了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认识自然带分布模型,之后再与实际分布进行验证,证实模型的正确,于是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成立了。这就是学生理解纬度地带性规律的过程。
理解地理教材的方法-1.jpg

3.推理的作用

在学习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中,推理这种思维形式起着很大作用。例如,在掌握了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规律后,就可引导学生推导出自然带垂直地带性规律。学习了我国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区的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就能推导出亚洲中部干旱沙漠地区的气候特点等等。用这种推理的方法学习理解新知识,大大简化了思维过程,同时也是运用、巩固知识的重要方法。

4.要形成概念体系

概念体系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知识体系。由于概念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就可以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概念体系。例如,有关气候的知识体系,工业特点的知识体系等等。知识体系形成,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而且使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新的知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259552283977487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1-24 18:44 , Processed in 0.06420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