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北京北建大科技有限公司,在文保领域,已拥有十数年的技术积淀,但在VR行业当属后起新秀。
初识,在VR网主办的“冬季抱团·看VR+文创如何发展”线下沙龙,那时,他向我们介绍:
我国有世界文化遗产52处,5A景区23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个,博物馆超过了5000家。
再遇,在北京北建大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此时,他向我们讲解: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漫长的历史岁月,丰厚的文化积淀,铸就了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它成为文物建筑分布最密集的城市: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处,市级文保单位21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零散的更是不计其数。
文物二字,于我们而言或许遥不可及,而对他来说,却是如数家珍,是陪伴十多年的一位“美人”。
记录保存,用测绘把文物留下来
冬日的早晨,我们在北京建筑大学见到了本期VR百家说的采访对象:北京北建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志群。
得体的穿着、厚重的眼镜、稍显拘谨的微笑,眼前的这位总经理似乎不像商人,倒像个学者。也是,北京北建大科技有限公司隶属北京建筑大学,生于斯长于斯,这位建筑大学的学子不曾离开过他的母校。
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吴志群在校期间主修测绘工程专业,2003年跟随学校专家团队参与修缮故宫太和殿。 “那是我最早开始接触到文物数字化,也是从那时起对文物保护与传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读研、工作都一直在做文物数字化。”
此后,当时最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引进中国,最先落地到北京建筑大学,自此,吴志群与文物的故事拉开序幕。 “那时学校还叫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吴志群告诉我们。
“文物迟早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文物的消逝是不可逆的,和人的生老病死是一样的。这是文物本体的宿命,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延缓。”谈到这,吴志群有着些许伤感。
数据采集是十分难得的机会 ,尤其大体量高复杂度的文物每次周期就要两个月之久。有时工作条件很艰苦,风餐露宿,“方便面就算是好的”。吴志群凭着对文物保护的特殊情怀,驻扎一线十余年,在中国文化遗产地奉献了青春。“那时候比较朴素,只想把她留下来,尽管那时候还没有VR这种手段,但,先把她留下来再说。”
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想把她留下来”,吴志群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发展传承,用VR让文物活起来
“我们要把她现在最年轻、最漂亮的样子记录下来。”
怀着对文物的敬畏,吴志群日复一日的深钻文物数字化,他想用数据将文物留下来。直到他遇到了VR,“做了这么多年文物数字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些锦上添花的东西。直到我接触到VR,VR +文化遗产这就是我想要的,像等了很多年的益友。”
“我们能留给子孙后代什么?就是她现在的样子。文物本体可以流传到我们后辈甚至更久远的年代,但那也许经过了千百次的修缮,已经丧失了很多传统的元素,融入了现代的理念。那就不是我们当初的记忆了。 ”
“我保护不了她,至少我可以记住并传承她,这就是虚拟现实对于我们的意义 ”。
在交谈中,吴志群多次的叹息,他不止一次提到要让国人认识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国的文物种类繁多,近几年国家层面把文物保护与传承提到了政治高度,大家才开始普遍关注。 “日本人当年在云冈石窟待了整整八年,并做了《云冈石窟考古调查报告》。这可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从他脸上读出了心痛与无奈,正是这份难诉的情绪,让他坚定想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如何推向世界呢?虚拟现实乘风而至。
“外国人一直觊觎我们的文物,”吴志群戏称:“还好现在是和平年代,要是战争年代他们就该来抢了。我们要用科技的手段把传统文化推出去。同时,也可以把国外的古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回国内。此外,通过VR技术甚至可以做文物追溯工作。中国很多石窟寺雕塑里的佛头都流失海外或者毁于战火。”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而因战火、灾害等原因毁坏流失的文物更是不容小觑。重视民族历史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和保护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话题,而如何运用科技增强受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则是吴志群一直深究的新课题。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受众早已不习惯于教条和说理性较强的灌输方式,而运用VR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生动展示,可以让受众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文化遗产,既可以改变受众对文化遗产陈旧、落后的看法,又可增强其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关注度,让受众对文化遗产的内容更易于接受和喜爱,从而达到扩大文化遗产传播范围和加强其影响力的目的。此外,VR还将有效的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痛点问题,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提升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
以下为VR网编辑整理的采访实录:
相比其它文物保护措施,您认为北建大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海量的数据。我们有前期积累了数十年的数据,这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在多年的项目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创新,我们拥有一套从传统测量数据采集、三维激光扫描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虚拟现实应用再到GIS应用管理平台开发的完整产品体系,能够为每个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另外我们还有北京建筑大学的专家团队为依托,涵盖测绘工程、古建筑保护、土木工程等领域。涉及到古建方面是需要专家论证的,恰好我们学校有很多古建保护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和教授。研发团队参与各类项目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功能开发,并提供相应技术支持。
数字化对文物有什么久远的意义:
中国已拥有包括长城、明清故宫、莫高窟等中国世界遗产总数累计达到52处。这些世界性遗产会不会随着年代的久远而风化消逝,回答是‘会’。
这些文物还能不能由原来老一辈口中的复述完整的传给后辈?这里我们暂且画个问号。
这时候该如何很好的把祖先遗留下来的文物传下去,越来越多的机构把目光投向新兴的VR技术,通过VR的身临其境能力让更多的人群感受到文化遗产,减轻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文物本体造成的损害。
科技介入文物行业,有没有遭遇过抵触?
从不接受到接受是需要一个过度期的,但保护、修复和传承不会被排斥。
VR的价值不仅是将我们带到那些虚拟的不存在的世界里,更大的价值是让我们看到那些不复存在的历史。设想一下,如果VR将文物的过去和现在都能够完好地重现给我们的后代,让他们能够随时随地置身任何一个时代,重现祖先的所见所用,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非洲很多地区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于没有合理的维护、人为破坏和一些自然因素,很多历史遗迹和考古奇观在未来很有可能将消失殆尽变为废墟,很难再呈现在人们眼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例如利比亚和马里的一些世界遗产,已经在战火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VR介入文物保护行业,有没有遭遇过抵触?
目前来说,都还是积极的声音,最大的担忧则来自版权保护方面。文物比较敏感,解决盗版问题是我们着重要考虑的,别的没什么。反之,VR出来后,所有文物保护同行几乎都来过,大家都在说这个东西太好了,一定要推广,真的可以让文化通过VR科技手段传播出去。
VR的加入将会给文物保护带来怎样的变化?
数字化是把她保存下来了,存在计算机里了,文物消逝了还可以把他拿出来进行修缮、重建以便留给子孙后代。但除了文物的存档之外,对文物的传播没有实际意义,而VR引入之后,我们就可以真正的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
仅仅靠图纸、靠三维模型远远是不够的,虚拟现实的出现可以带来如下改变:
1.打破地域限制性,可以身处家中领域各地的名胜古迹。
2.很多文保单位都是不对外开放的,而且以后看不到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而使用VR技术能使游客深入景点内部,近距离欣赏一些现实生活中无法观赏的景物。
3.你可以随时随地的去体验,不受时间限制。
4.融入科技元素后,可以使风化了一千多年的、现场看起来很残破的实物变得科技感十足。对不懂其中艺术的普通游客来讲就是一堆石头,但在科技的角度去看他自带震撼力,这可以大大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5.利用这种沉浸感,把历史文化讲出去。更能激发游客去现场观看文物本体游览的欲望,又能提升景区的知名度。
6.可以创制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后记
北魏王朝开凿云冈石窟,斩山为壁,取石成窟。
云冈石窟是公元五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热潮中诞生的一座佛教艺术宝库,其石窟本身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建筑遗产。为了保护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经云冈石窟研究院牵头,由北建大科技公司和山西云冈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运用VR技术实景还原云冈石窟第十八窟全貌。在北建大科技文化遗产虚拟博物馆里,VR网记者体验了这一产品。
实验室分设多人VR互动体验区(5人)、单人VR体验区、工作区及分享区四个功能区域,集体验、交流、研发于一体,可同时满足用户体验,技术交流等多种需求。
尽管眼前所呈现的是虚拟的,但却与真实的云冈石窟别无二致。反而VR下的云冈石窟更具艺术性,戴上VR头显仿若穿梭至石窟内,原本不对外开放的石窟内部,在VR的环境下皆可随意走动,肆意鉴赏。通过控制手柄,还可以飞升至十几米高的上空感受云冈石窟十八窟的真容,近距离观赏主尊大佛的气势宏伟,“千佛怨缘”的旷世传奇,两侧胁侍菩萨的柔和娇美,胁侍佛的庄严隆重,窟壁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像”及各小佛伸手可触,以全新的方式给体验者前所未有的感官盛宴。
采访最后,吴志群向我们表示,“中华传统文化斯文不灭,传承不息,我们这些人有幸接触的比较早,将来都会受益。虽然现在,整个VR行业产值还不是很高,都说处于严冬期,但我觉得并不是,应该是初春,很快我们的时代就会到来。”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63545542110745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