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623|回复: 0

孔子故里岁时节日风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7 04: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俗习惯中,岁时节日风俗以农(夏)历行事,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因而,人们最为熟悉。但随着时代变革,地域不同,各地相因的风俗习惯也有差异。孔子故里曲阜的岁时节日风俗历史久远,风俗事项众多,在民间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影响至今且兴盛不衰。
5b5100058894b74a7a48

一、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说文解字》释“腊”字说:“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本来,祭祀百神称“蜡”,祭祀祖先称“腊”,秦汉后便统称为“腊”了。“腊祭”也变为同时祭祀百神和祖先。约在南北朝时,将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腊祭,改在十二月八日。秦汉后将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八日即被称为“腊八”。

佛教传入中原后,腊八节又加进了佛事内容。据传,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八日降伏六师外道,后人遂定此日为佛陀得道日、成道日。寺院僧人于此日诵经作法会,渐渐形成腊八浴佛习俗。每逢腊八,寺院凌晨时分即起、煮粥施舍,朝廷煮粥赐百官,民间煮粥自食或赠人,信佛者也多有施舍之事。从而形成了沿袭至今吃腊八粥的习俗。

孔府“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展开的。这天一大早,孔府中的烧火户都会前来支起大锅烧火熬粥,并把熬好的粥分盛在许多大缸里。粥分粗细两种,粗粥内有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是赏给当差的喝,每人还给一斤馍馍;细粥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是供给本宅本族和上供用的。腊八放粥是孔府的一大善事,这天,孔府会特意安排人把粥缸抬到孔府大门外,专门向路人施舍。家有孩子者,这时往往把孩子放到放粥的街头,以取“腊八”之谐音,以便把孩子“拉巴”成人。

“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腊八节过后,即开始忙年,家家户户扫屋清尘、清洗器皿、洗涤理发、做新衣、办年货、炸酥肉丸子。有债务的要准备偿还债务,俗话说“摧心的腊八焦心的灶糖”。
5b56000183f164b3f7b1

二、春节

相传,古代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看到当时节令很乱,为了将节令的时间定准,他根据树影的移动原理,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以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他又从山崖上的滴泉得到灵感,制作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360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名叫祖乙,他正为天时的善变所苦恼,但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万年知道后就带着自己新研制的两个器具拜见了祖乙,并且向祖乙详细介绍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于是就让万年留下来研究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后来,万年终于研制成功了。祖乙亲自去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12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春节,俗称“年节”,又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便以夏(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称为正日;唐宋称为元正、元旦;明清称为元旦,俗称新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纪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日改为“春节”。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其活动却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可以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起,人们即开始忙“年”。

祭灶,即祭灶神。灶神又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橱司命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灶神起源甚早,商朝己开始在民间供奉。灶神究竟是谁?有多种说法。黄帝、炎帝、苏吉利、博颊、祝融等都曾被奉为灶神。灶神之所以受人尊重,除了因掌管人们的饮食、赐予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还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的官,于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因此,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王爷上天。民谣中流传的“二十三,糖瓜粘”,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日。曲阜一带把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定为送灶君爷(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简称“祭灶”,俗称“过小年”。祭灶在厨房中进行。在距灶台最近的墙上贴有灶君爷神像,这就是“灶君爷”的神位。神像一般为木刻水印,8开幅面,上部印有当年月建节气表,中印财神和招财进宝童子像,下印灶君和两个夫人像,两边还印有“八仙”,最下边两旁还印有一鸡一狗或灶台之类的炊具。也有的神像只画灶君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在张贴灶君爷神像时,灶君头朝灶尾倾斜称为“里倒灶”,朝灶门倾斜称为“外倒灶”,意指灶君爷对自家看重。在神像上边,贴有“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或“一家之主”,以表明灶君爷的地位;两边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的对联,以示家人的期待。

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是派往人间负责管理各家灶火,专门监察各家善恶的。每到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君爷都要依例回天庭汇报所住人家的具体情况,玉帝再根据汇报对其家确定赏罚。因而,各家都在这天傍晚,给灶君像供上饴糖、水饺等供品,以示护住灶君爷的嘴。有的家庭还用秫秸给灶君爷扎匹“马”,马前放一只黑碗,里面放上草料,在这些前面还要供上酒、纸帛(纸锞),香炉内烧上三炷香。三次上香后,即献帛三,奠爵三(敬酒浇奠)。此时,主人叩拜祈祷:“灶君爷上天,要多说好话,保佑我全家平平安安。”祭毕,即将灶君像揭下放在所扎制的马上,连同纸帛一块焚化,意为灶君爷此时乘马升天而去,然后一家人分食灶糖。人们认为,祭灶后天天都是好日子。灶神上天后,民间百无禁忌,从此时到除夕,阳宅乱岁,嫁娶无禁,因此,农村多选择在年底这段时间给子女举办婚礼。

到了腊月三十的下午,“灶君爷又回来了”,此时,人们又重新贴上新的灶君像,上香一炷(一根)。交半夜时,还要供菜一碗五样,馒头一个,燃烛一支,开始每天早、中、晚各上香一次一炷。三天后去供,但仍早、中、晚各上香一次,仍是一炷,直到正月十五日晚即止。平时不再祭灶上香。但是,也有信者因事祭灶的,如有的家庭小孩“吓着”了,或哭闹不安等,则在灶君爷前上香三炷,献纸帛三个,往往是女主人叩首祈祷说:“灶君爷,本姓张,平时不烧三炷香,今天我家某某某怎样怎样……请您老人家……”这可以说是特殊祭灶吧。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民间称为“年三十”,三十之夜即为“除夕”。腊月三十是为筹备过年最忙活的一天,如遇小月则更为紧张,俗话说“忙的就像年三十”。实际上,过了祭灶日便开始大忙了。二十四日扫尘,净庭户。二十五日,蒸过年用的馒头、花(发)糕、年窝窝等,一般户家要做豆腐或称豆腐,因“腐”与“福”谐音。二十六日,有条件的户要杀猪,没有猪杀的也要割肉和打礼(礼是准备走亲戚用的肉,过去一般是3~4斤,现在一般是6~8斤,走新亲还要重些)。俗话“五做豆腐,六杀猪”就是说的这些。二十七、二十八两天,各家各户“过油”,寓意“过有”,如炸酥肉、酥鱼、丸子、山药等,酥菜放在合篮中,这天,孩子们吃酥菜是可以吃个够的。一般来说,年货在除夕前都已备齐。三十日早上,再次打扫庭院,准备贴春联。家家户户对贴春联非常重视,一般是将旧春联揭下放在托盘内,等全部揭完后要在香台前恭敬地焚化。此后,将门窗擦拭干净,等到中午前后再将新的春联贴上。欠债的穷人家有早贴春联的习惯,因为有“早早贴对联,讨债的不再来”之说。俗话说“反贴门神左右难”,春联要完整配套,尤其是门心联,也像贴“门神”一样,不得贴错贴歪。贴完春联,还要在大门外迎门处贴“出门见喜”;大门内迎门墙上贴一大“福”字,“福”字可以倒贴,寓意福到了;在堂屋门左上方贴“吉星高照”,右上方贴“满院春晖”;在畜禽圈上贴“六畜兴旺”;还要在明间贴年画,在窗户上贴窗花,在橱、柜、瓮上贴“酉”字或由“道、酉”两个字上下组成的字;在水缸、磨碾上贴“青龙”。在三年服孝期内只贴蓝紫色春联或不贴春联。

孔府贴春联主要是挂门神。门神由孔府的“门神户”专门制作。至今,孔府仍藏有明代的门神木刻印版。据《孔府档案》(清乾隆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春联底本)记载:“大门三间,每间将军一对;六厅,每厅门扇加官一对;司房南北里间门神一对。”孔府的门神不直接贴在门上,而是先贴在专门设计的挂板上,然后再悬挂于门扇上。现存孔府的门神画,分文武两种,高近一米,宽半米多。武门神,居右者白面长须,眉清目秀,仰面昂首,背插帅旗,戴貂蝉笼巾、红缨,着圆领红袍,配兽吞口铠甲,玉带佩剑,手捧托盘,内置铜爵、梁冠,寓“加官晋爵”。居左者红脸修髯,怒目扬眉,右侧面,背插将旗,盔帽蓝缨,着蓝领袍,配兽口铠甲,玉带配剑,手中托盘,内置如意梁冠,寓“官运如意”。文门神,均头戴展脚幞头,笼巾下垂,白面长须。居右者圆领红袍,居左者圆领蓝袍,衣绣如意云纹,胸缀鹤补,佩玉带绶,持笏。身前各有一童子,居右者着对襟开领衣,手捧如意、玉磬,寓“吉祥如意”;居左者着斜襟短袄,披云肩,手捧瓷瓶,内插三戟,寓“平升三级”。

贴春联的同时还要扎天地棚。曲阜一带堂屋门左前方1米左右都建有一方形香台,这是人们专在年节期间祭天用的,平时不得乱放杂物。年三十上午,人们便用一秫秸箔将香台围起来,上顶也用箔和席搭上,面南处留出30厘米左右的小门,周围用柏树枝或青竹枝点缀,香台上摆放“天地三界万灵十方真宰之神位”的牌位或水印画像。孔府的天地棚因规模宏大而称“天地楼”,搭在孔府前上房的院子里。“楼”的四方四隅八个方向各摆一张供案。正中坐北朝南供天地神祇,其他七面所供神灵逐年变换,靠查皇历来决定。院中还要树立一根“朝天杆”,上悬天灯,从除夕一直点燃到正月十五,昼夜不熄,整个曲阜城都能看到。寻常百姓家也悬天灯,但形式随便。关于天灯有个传说,说姜太公封神最后忘记了封自己,以致竟没有一个固定的神位。平时姜太公无论到何处,所有神灵都要离位让座,即“姜太公在上,诸神逊位”。但唯独过年受祭享时,诸神各就各位,没有了姜太公的位置,于是,人们便在天灯上插一把柏枝作为姜太公的神位。

贴好春联,搭好天地棚,人们便挂起天灯,将“祖志(轴子)”“家堂”(即家谱谱系图)悬挂于堂屋北墙正中,两边配以一至三幅挂对。然后,在下面条几上,中间安放“本音门中先远三代宗亲之神位”,再左为上右为下按辈分安放好本宗族已故老人们的牌位,并在条几前八仙桌上摆上蜡烛台一对,香炉一尊。照此,门前香台上也要摆放一对蜡烛台和一尊香炉,而在灶君前则是摆放一尊香炉和一支烛台,在堂屋门及大门两侧还要各挂一束柏树枝。随即用纸梭在火纸上打出铜钱印记,叠出够烧到正月十五的纸帛、元宝、金砖放在八仙桌下的箩内,有条件的还要剪贴大金银帛等。

还在男人们贴春联时,女人们则开始挑水、备柴,即打满一缸水,堆放三日柴。挑满水缸是因为年初一不允许出门打水,免得碰了水龙王的头;烧柴多是豆秸、棉花秸、芝麻秸,有“豆秸棒,棉花柴,金银财宝一起来”“烧豆秸出秀才”之说。然后准备年夜饭菜和初一的用饭。

年三十午夜和初一这天都要吃水饺,水饺又称“包子”“扁食”。年三十夜里的水饺是素馅的,菜也是凉拌素的,寓意一年“素静”。凉拌菜中必有生菜,意寓生财。初一的水饺是荤馅的,寓意一年富足能吃上鱼肉。包水饺时往往将洗干净的分铬(硬币)按人头分别包进水饺内,看谁能吃到包钱的水饺,谁吃到就意味着谁在新的一年里有财气。一切准备就绪。此时,孩子们都围在老人身边,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

傍晚时分,各家的男主人要到距离祖先茔地最近的村头请祖,俗称“迎老里”,即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其程序是由男主人端一托盘,放上“本音门中先远三代宗亲之神位”牌位、三根香、四个元宝,有的还带上酒壶、酒杯、纸帛、火鞭等。由儿子或孙子打一灯笼随后,即使天没黑也要将灯笼内蜡烛点燃。到了村头路口即把牌位面向家的方位放在托盘上,在其前方燃香、烧纸帛、点蜡烛,奠酒后即燃放鞭炮,随即叩首念叨祖先回家过年。返回途中,打灯笼的在前,男主人端托盘在后,牌位面向男主人,一直走回将牌位安放在条几或八仙桌正中央,口中再次念叨“列祖列宗回家过年了”,然后烧香、烧元宝、跪拜。此时,大门内横放一拦门棍,又称“拦财棍”,以示把财富拦在家里,把外鬼、邪恶挡在外面;还要在院内撒些芝麻秆,寓意新的一年生活“节节高”。年三十整夜要大开外门,这是为了邀请神明方便,也给拜年的提供方便。祖先请来了就预示着诸神也都请到了,即在供桌上点燃通宵烛(一种较大的红蜡烛),同时在天地、灶君、保家仙等神位前点香、叩首。

在旧时的年三十夜里,曲阜城及方圆十几里地的人们,都是在子时的零点听到孔府铜炮响过三声之后,谓之“新年到来”,即开始过年。

一年之始,首先要上供祭神、祭祖。为了在新的一年财源旺盛,先要“发祃子”,又叫发纸、发子。其程序是男主人用托盘端着香、酒壶、酒杯和许多纸帛,长子或长孙打着灯笼跟着,先后到吃水井、碾子旁、大门外左右、院内天地、灶前以及石磨前挨处烧香、烧纸帛、奠酒后叩首,但最后托盘内一定要剩一些纸帛放回八仙桌下的箩内。此时,女主人则在灶君神像前燃烛烧香、烧纸帛、元宝及撒纸钱等,一边烧一边念念有词:“清晨起来把门开,明灯蜡烛点起来。灶君爷爷上边坐,金银财宝两边排。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一大群,四撒老人寿限大,五撒子孙超举人。”有些个子矮的少年儿童则一声不响地去抱大椿树,并唱道:“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嫁妆,我长长了穿衣裳。”

发纸后即开始祭神祭祖,所用供菜一般是鸡、鱼、肉,再配以丸子等其他类,共五样。供菜上都放几片生菜。有的还供有干鲜果,也都是单数。不过,孔姓之家上供则不用鲤鱼,多用镢鱼或鲢鱼,这是为避孔子之子孔鲤之讳。其他家庭则是用鲤鱼,以此为贵且称为“红鱼”,也有避讳的意思。所用供菜都要先上笼蒸馏,但是这一夜的馏供、做菜、下水饺都不能拉风箱,以示新的一年不拉账。上供主要是香台上的天地神处、堂屋祭祖处以及堂屋东间“保家仙”处和厨房灶君爷处,都是五样供菜、两盘馒头或花糕,如再给其他神头上供,其标准就不一致了,因为各家有各家的信仰和做法。上供后,男主人领先挨处上香、献帛、奠酒、叩首,然后放鞭炮。全家人在给祖先牌位四叩首后,属于晚辈的,还要给长辈和年长者(如兄嫂等)各叩首一次,俗称磕个头。此时,长辈要向晚辈分发压岁钱。

各处上供后,即全家老少围坐桌前吃年夜饭。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饭菜多是清素,如生菜、花生米、藕(都是凉拌),各有寓意。干炸小鱼只摆不吃。没有炒菜,炖菜必须有白菜、豆腐、粉条、丸子等,但只是清炖,也不炒锅,也是各有其寓意。上每道菜时,都要在祖先前供一供后人才能食用。上水饺时也是如此。煮水饺时,水饺不能都煮了,要留一锅拍心(三五个),在包水饺时也要留剩皮、剩馅,甚至在水饺出锅时,锅内也要留两三个水饺,以示有余。水饺熟了,先舀出一碗供天地祖先,同时用碗盛两个隔着院墙泼到大街上,有打发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之意。如有过门媳妇多年未生育,婆婆或嫂子会暗中取未煮熟的饺子让她尝,并故意问她生不生,如回答“生”,则认为这是来年喜得贵子的吉兆。水饺煮熟后往碗里舀时都要带汤,一般不用漏勺或笊篱捞。如水饺有下破的,只能说挣了,不能说破了。总之,忌讳很多,如忌打水、扫地、泼水,更不能吵嘴、骂人或训小孩,忌言“死、病、鬼、药”等不吉之词,图的就是吉祥如意,新年平安。饭后,男主人在院子里焚烧松柏籽壳,让其只冒烟不冒火,俗称“偶岁”。有的彻夜不眠,俗称“守岁”。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晚会以来,从电视里收看春节晚会就成了曲阜人共同守岁的节目。

午夜年饭一过,人们即开始串门拜年。拜年时,一般是先给近宗族再给远宗族,先给近邻居再给远邻居。拜年不能落门,就是平时有些隔阂的也要在这天去拜年,以释前嫌。居丧之家三年内不能出来拜年,未婚女子也不能出来拜年。一大早拜年,居家最喜童男子先来,忌讳妇女先来。一般是从凌晨到中午,男子拜年基本结束,下午则是媳妇们结伴给近宗族拜年。新娶的媳妇要由婆母或嫂子领着到本宗族挨家拜年以加深认识。除了拜年,初一这天需早、中、晚三次在神灵、祖先前上香、焚纸帛、奠酒,一般持续三天,直至初三晚上撤供。

大年初一,一般不放鸡、鸭、鹅出圈,也要把狗拴起来,给点好吃的。对其他牲畜也要喂两个水饺,并喂些五谷杂粮。

孔府的除夕日,到处铺地毯点蜡烛,焚烧檀香末。院中搭彩棚、拉彩带。午后,衍圣公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入夜,还要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精灵鬼怪都归白胡子老神仙管辖旧时,孔府年初一礼数繁缛。除夕送神之后,衍圣公及夫人便早早起床盥嗽,先喝“元宝汤”,再去拜天地,拜家庙、影堂、祧堂、慕恩堂。辰时,衍圣公在大成殿祭拜孔庙,拜庙时由“百户”“管勾”“诗礼”“典籍”四路官员陪拜。孔子像前供整猪、整羊、笾、豆、黄酒,焚檀香。赞礼生唱礼,行三跪九叩礼。拜庙后,衍圣公摆设家筵吃水饺,饭后,接受府中仆人、各府本家、曲阜县令以及本城士绅拜年,仆人行叩拜(磕头)礼,府中开赏钱;各府本家只作揖不叩头。下午,龙灯会等团体进府表演。夜晚,孔府的花炮户也进府燃放焰火。

初一至十五,是人们串亲戚拜年的日子。新女婿给岳父母拜年的礼节最隆重。一般在腊月里即选一吉日将礼物送过去,俗称送年礼、行节礼。礼物要双数,忌单数,有鸡两只、鱼两条、酒两瓶,还有肉、肘、糕点等,下有粉条垫底,上有粉皮盖顶,称为八色礼盒。也有将肘子换成山药捆或海带捆的。岳父招待新客也很隆重,一般是在腊月里选一吉日给新客下帖,还要给来陪客的下帖。陪客的是上几辈老姑家或同辈的姐妹家的表兄弟。待客时间一般选在初二或初三上午。陪客的要先到场准备迎新客(贵客),并在新客来到后用汤,俗称点心点心。随即陪着新客到本宗族中挨家拜年,拜年后即坐席用膳。第一次待新客,首席必须由新客来坐,其他人按辈分落坐。新客一般第一年不能在丈人家住下,如住要连住三天,以后还要连续三年都要住三天。给新客回礼时要回一只鸡、一条鱼,忌回肉、肘。

到了正月初三,人们才可清扫垃圾,一般是从外向里扫,但不能将垃圾即刻倒掉,要堆集在一僻静处,有“积财敛福”之说。直到“破五”,即正月初五,俗称“五忙日”,这天中午普遍吃面,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担”之说。到了初五方能解除禁忌,倒掉垃圾,出行干活等。

旧时,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日,曲阜开放孔庙供人们瞻礼。孔府门前赶鼓楼门会,会上有各种生意和游乐活动。本城和附近县区民众多来逛会,称“走府门”。届时,孔府内的太太小姐们要在府门东边院墙内垂帘观看。

此外,正月初,民间还有观察天气变化,预卜全年农事、人事盛衰的习俗。晴为盛兆,阴为衰兆。有“麦一、豆二、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八谷、九果、十菜”之说。一般到了正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三天,又要每天在各神灵处、祖先牌位前分早、中、晚上香三次,直至十五日晚放灯时将祖先神灵送走止,春节才结束。
5b500005fb6e70d4b459

三、元宵节

元宵节始于汉代,俗称“灯节”“元宵”,源于道教。道教将天、地、水三帝君,称之为“三元”,又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上、中、下三元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日,其夜称为“元宵”。上元日,天官降临赐福。汉代皇家重视在上元日祭祀太乙神,即北极神。到了公元前180年,西汉重臣周勃、陈平等削平诸吕叛乱,拥立代王刘恒即帝位,是为汉文帝。举事日恰在正月十五日,为此,将此日定为固定节日,延续至今。

元宵节的特色风俗是“放灯”。是日下午,家家要用黄豆面做灯,形制随心所欲,一般以十二生肖的样子象征十二个月来捏制,闰月之年要做十三盏,这种面灯习惯上称作“灯盏”。有的则用水萝卜或胡萝卜挖制。面灯盏做好后要放笼屉上略微一馏,有的细心人则在开笼时,细心观察每盏象征哪个月的灯内积水多少,以示哪个月的雨水多少,以此来判断旱涝。然后,灯内插上一段谷秆莛,并缠细棉絮,随即浇上植物油,傍晚时分即点燃放灯。放灯除放大门、二门、堂屋门两旁外,还要端着灯照遍屋内外各个角落。所特制的龙灯要放在粮囤上,谓之“青龙守仓”。收灯后龙灯放粮仓内保存,待二月二青龙节时方可处理掉。

是日入夜,各处放灯后,男主人要在各处神灵、祖先牌位前燃烛、上香,供上煮好的元宵或水饺。三次上香后,即焚燃纸帛、奠酒、燃放鞭炮,叩首后即将神祖送走。然后,收起祖先牌位、祖志等。小孩子们则燃放小型烟花,如滴溜金、拉炮、摔炮等,或提着灯笼沿街游走。妇女们也是沿街结伴观灯,以示不得灾病。青年男子多爱燃放一些大型烟花。有的玩耍更为刺激的“甩灯笼花”,即用铁丝编制的灯笼皮,一般内装细碎木炭和生铁屑,灯笼皮上端用铁索链子挂住,再将链子另一端的铁环套在高两三米、直径约四五公分的木杆子上,杆子下端插在石臼或碌碡孔内。点燃木炭后即由青壮年男子轮番晃动杆子,使其铁笼腾空旋转。此活动多在十字路口进行。木炭火在生铁屑溶化时随即被甩出灯笼皮眼外,溅在四周墙壁上、地上,砰然花开,炽炽白光,耀眼夺目,甚为壮观。

元宵节这天,已结婚的妇女是不能回娘家的,有句俗语谓“看了娘家的灯,一辈子穷个坑。”这天还要准备好第二天用的水,因为正月十六是龙王爷的生日,这天是不能去井上打水的。

元宵节期间,城乡各种游艺活动达到高潮,孔府内更是热闹。早在十四这天,府内便集合女仆捏制面灯。孔府的面灯大如茶杯。第二天便是正月十五,孔氏各房、林庙、东场、西仓、车栏、马号夫役等都进府领取面灯。是夜,衍圣公、太太举行“送神”仪式后,到大堂前观灯赏戏。这时,孔府允许民间表演社团进府表演,允许百姓入府围观,届时,孔府仆役人等也会戴上“十八罗汉”“弥勒佛”“龙虎鹤龟”等面具行头进行表演凑趣。
5b56000185702f786f06

四、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是叫客、走亲戚、走百病的日子,又是龙王爷的生日,这一天不能洗头、洗衣服。

叫客正月十六回娘家,是曲阜一带一贯的习俗,但是,嫁出去的闺女都要等娘家人来“叫”才能回门,所以这天人们习惯上称为“叫客日”。

古代,人们认为,女子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回门不能想回就回,除非到了固定的日期。据说,之所以选择正月十六为女子回门的日期,是因为民间认为这是新年过后的第一个好日子。农历以立春为界,不立春,不能算下一年,下一年第一个好日子的“六”数,就在正月十五以后才能产生,所以,民间认为正月十六是个好日子。

正月十六回娘家与正月初二回娘家不同。正月初二这天,是闺女、女婿俩主动回女方家给老人拜年,一般是当天去当天回。而正月十六回娘家是娘家人“叫”回去的。这天一早,娘家人(一般闺女的兄弟)会用小推车、毛驴或牛拉大车到门上去“叫闺女”。闺女临行前,要给公公婆婆磕头辞行,待婆婆告知允许住的天数后再走。闺女被接回要在娘家住些天数,但不能超过二月二,忌讳围在仓外,一般在正月二十八日送回。对出嫁三年内的闺女,娘家每年都必须来“叫”,出嫁时间长的有的也去叫。有叫则有送,一般是娘家要打盒子送。

“走百病”的习俗由来已久,活动内容为妇女集结或单独出游,以祛除百病。正月十六日,人们总不能一家人都去走亲访友,家中往往留一家庭主妇,此时,主妇们则会结伴而出村走走,一般是遇河过桥后方回,即谓之“走百病”。明朝谢肇在《五杂俎·天部》中载:“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夜游寺观,谓之走百病。”清顾禄《清嘉录》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谓可免百病。”曲阜一带的人们“走百病”即是对上述走百病的沿革。
5b500005fc76eb05e18d

五、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日为“青龙节”,又称“中和节”。“中和节”之称源于道教。道藏称太阳、太阴、中和为三元气。仲春之月阴阳适中,得中和之气,故称二月二为“中和节”。此时,正值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时分,天气转暖,蛰虫开始复苏。古天文学中称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为青龙星座,角宿为青龙之首。二月二前后,黄昏时分角宿开始从地平线上显现,即谓“二月二龙抬头”。古代,人们认为青龙专司兴云布雨,从此雨水转多,可以农事了,遂将二月二这天为“青龙节”。

围仓 二月二有以青囊装种子互相赠送的习俗,后来沿革为以青灰围仓。所谓围仓,就是在天亮前由男主人在院落、场地空旷处完成。男主人用簸箕端着春节期间烧锅的草木灰,在院子中心围成三圈或五圈的同心圆,内圈直径约80公分。圈间距离基本相等,约在30公分,外圈向大门处要围一梯形开口,大门外也要围成梯形走道,分别象征仓廪和阶梯。圆心处挖坑放入五谷杂粮,梯形开口处也放点儿,用石块或瓦片盖住,称为填仓。三天后收起。

撒青灰 撒青灰是在天亮前由女主人或男主人完成。撒时一般把青灰撒向各个墙角落下面,甚至连床沿墙边处也都撒点儿,一边撒一边说:“二月二,撒青灰,蝎子蚰蜒死成堆。”家里有老人的会手持小棍挨屋敲打,敲到什么念叨什么,一念就是三遍,如:“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蚰蜒不露头”;“二月二,敲床帮,咱送臭大姐下南乡”;“二月二,敲瓢叉,十窝老鼠九窝瞎”。到了晚上,要把除夕夜里点剩下的蜡烛头点着,照遍屋内的墙角,并念叨:“年时的蜡烛照粉墙,蝎子蚰蜒土里藏”“照了年时的蜡烛头,是虫不停留”等。

炒料豆 又称炒“蝎子爪”。一般是由家庭主妇在天亮前炒好,天明后分食。其用料,将用盐水或糖水焖好的黄豆,与正月十五日用黄豆面捏制的灯盏并切成略大于豆粒的碎丁放在一起炒,其碎丁即所谓的“蝎子爪”。旧时,房屋多是土坯草房,时日一久,屋内生有蝎子、蚰蜒(蜈蚣),甚至有长虫(蛇)。过了农历二月,这些害虫就会出来活动,人碰到它,就有可能被伤害到。人们希望在诅咒它们的同时把它们的爪子炒掉,让它们不能害人。

除此之外,这天的主食往往是大包子。忌喝面条,避抽龙筋、吃龙须之嫌;忌吃水饺,避吃龙耳之嫌;忌吃馒头,避吃龙蛋之嫌。这天不能去井里打水,怕扰怒了龙王;不准推碾推磨,因碾磨上刻有龙的图案而怕碾磨了龙身;禁动针线活,也不能在屋里梳头、捋绳子,怕诱来毒蛇等。

曲阜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说法,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让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这天大人孩子剃头的很多。

旧时,二月二黎明,孔府的仓夫就会进府领香烛、供品,在仓神庙内祭仓神,并在仓院围仓。孔府水夫也要领香一封、纸一刀,到南门外甜水井祭井神。
5b54000220378d0fe77f

六、清明节

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即是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以节气而定的节日,在农历中日子不固定,一般是在农历三月初,与古代三月三上巳节、寒食节相近或相叠,渐次演化为一个节日。其民俗有几个重要内容: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插柳,示吉祥;三是扫墓,祭亡灵;四是修禊,除不祥。

禁火,吃冷食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被火焚于绵山的晋国名臣介子推。这一天就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三日,后来便形成了民间节日。因冷食习惯人们渐不适应,寒食节也渐被人淡忘,但插柳习俗仍在,有“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之说。因此,清明一大早,各家各户就把鲜柳枝插于大门、屋门两边及磨眼里。有的手拿柳枝在院子、屋内到处抽打,同时念叨:“东墙抽,西墙砸,蝎子蚰蜒不敢爬。”小孩子则编成柳圈戴在头上。现代人甚至连宠物脖子上也套以柳条圈,以图吉祥。

扫墓祭祖多在清明当天或前后两天内进行。届时,家家去祖茔坟上添新土(俗称添坟,有给祖先修屋之意)、焚烧纸钱,有的还设供致祭。设供祭祖一般由男主人带上生鸡(杀后别翅)、炸鱼、酥菜、水果、面食、酒水、香火、香烟等,先在自己最亲近的人坟前摆供、焚烧、祭酒、点烟,倾吐心声,然后到近支坟前烧纸。新婚小媳妇,在清明这天也要在家人陪伴下,专程带供上坟,认祖磕头。出嫁闺女如故去父母,每年也要回娘家祭扫。

曲阜一带孔姓宗族要去孔林祭扫,孔府要在孔子墓前举行大型祭祀活动。衍圣公在祭孔的同时,还要到孔林后大张家林张姥姥坟前祭奠,是为报答张温妻子季氏在“孔末乱孔”中,将自己的三儿子张雷交出,顶替“中兴祖”孔仁玉而死的恩德。在衍圣公祭孔活动中,凡四大丁、八小祭,都要请张姥姥世代恩生进行陪祭。对张姥姥的最后一次祭拜,是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于1947年回曲阜告别时,由家住张羊社荀家村的33代恩生张庆桐、34代恩生张繁恩陪祭。清明这天,孔府的园夫们要进孔府领取祭花神供品,在花神牌位前设香、烛、供品,进行叩拜,祭后会餐小饮。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祭扫先贤烈士之墓推广至机关、学校,届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各大中小学的学生,在统一组织下就近去烈士陵园或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献花(圈),以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清明前后是郊游踏青放风筝的日子。放风筝时忌讳风筝断线后飘落居民家中,认为这是日后家中失火的凶兆,万一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将断线风筝放在磨扇底下镇压三天,风筝不再还给失主,失主也不敢上门索要。
5b5200020323420cfaab

七、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端”是开始的意思。因五月五日被称为“午日”,五月又是午月,所以又称为“重午”或“端午”。此时,太阳回归,阴气上升,各种传染病有可能暴发。民间有端午谣:“门口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锅盖”;“吃了端午粽,一年不生病”;“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扔”。

每逢端午节,人们便在大门及屋门两旁上方插艾和菖蒲,喝雄黄酒,据说这样可以禳毒气,避邪恶。一大早吃粽子,吃用艾叶水煮的鸡蛋,这些也可能与纪念屈原有关。人们会佩戴内装雄黄、冰片、艾末、藿香、苍术、香附等药材的香荷包。将用红、黄、蓝、白、黑丝线编成的长命缕系在儿童的手腕脚腕上;还有的给儿童穿上带有蝎子、蚰蜒、蜈蚣、长虫、蟾蜍,俗称“五毒”图案的兜肚、小褂;在孩子睡后,向其脑门、耳孔、肚脐、手心、脚心等部位涂沬雄黄酒等,据说这样可以预防各种毒虫侵害。

孔府这一天不拜庙,只祭报本祠堂。报本堂摆供一桌,香、烛、酒俱全。由衍圣公夫人早起致祭。是日,孔府厨房制作糯米、大米、小米各色粽子,除自用外,还装盘放入食盒,让仆人挑着去各府本家和亲友家送礼。收礼人家都派人回礼。下午,府中摆宴过节;傍晚游后花园,品茶吃粽子。

八、六月初一

此时,夏收、夏种已毕,天入盛暑,是农民稍事休息的时节。旧时,民间于此日蒸馍馍、备鲜果祭天,将六月初一称为“过小年”。此俗在曲阜城南一带尤为重视。有种牛痘或出疹子的小孩的人家,即在这天“送红子”。还有在这一天“打路祭”以“祭冰雹”,祈求免除雹灾的习俗。

九、六月六

六月初一所行习俗,如果没有实行的,则在这一天进行。不过这一天的突出习俗是炒炒面和晒衣服、被褥,读书人家还要晒书。

炒面必须在天亮前炒完。一般用小麦、高粱等五谷杂粮上锅炒熟后磨成面粉,加盐或糖后用开水搅拌成糊状食用。据说炒面有暖胃防腹泻之功效。

这天天晴,人们会拿出所有衣物及棉被褥晒一晒,读书人家也晒书,这都是为了防虫蛀。如遇雨天,人们会更加高兴,据说六月六下雨,庄稼不会生虫子,有杀死一切虫害的效果。

在曲阜中北部,六月六是“送红子”的日子。送红子就是孩子种牛痘后亲戚前来参加掉疙疤的活动。有的小孩在清明后种了“牛痘”(俗称种花花),吃鸡或鱼等发物,将牛痘发起红肿出脓泡,随后结出脓痂,俗称“疙疤”。亲友要来此家给小孩“掉疙疤”,以示祝愿吉祥。孩子的姥姥家里最先前来“掉疙疤”,礼物一般是肉、烧饼、油条、馍馍四样,外加红子(即红布)三尺,有的还要买花布等。其他亲戚不兴买红子只买花布,一般是六尺。姥姥家“掉疙疤”之后,孩子家主人则选一吉日在大门外挂“红子”,其“红子”样式是用七八公分宽,三十公分长的红布,上端用秫秸擗夹住红布的五分之一处,并缝成等腰三角形,顶尖处用红线连接到一长约三十公分的秫秸筳上,以便于插在门墙上,下端是长约二十公分的长方布条;夹红布的秫秸擗约十公分左右,夹住红布,两端各余一公分左右,根据小孩虚岁年龄串黄豆粒(有几虚岁串几粒)悬挂两端,下缀五色线穗。在选好挂红子时间的第一天下午预先缝制好,第二天一大早,开门后即先把红子挂起。挂的方位,男孩是大门左上方,女孩右上方。如有的小孩出麻疹痊愈后,则挂绿色布条,其形制与红子一样。“送红子”的时间,大约在中午十二点过后进行。程序是:在堂屋门内略靠东放一矮桌,桌上供上用红纸写成的牌位,如出麻疹则用黄表纸写成,牌位为“敕封泰山行宫痘母娘娘之神位”。祭祀时,在牌位前上供菜五样,馍馍三盘(每盘五个),香炉一尊,烛台一对,纸帛数个,以及酒壶、酒杯等。香炉内插上从大门上拿下来的红子,男孩在香炉东南向斜插,女孩则西南向斜插。点燃蜡烛后,间续上香三次,每次三炷。接着点燃纸帛、奠酒,女主人叩首,然后将红子、牌位拿下放在燃烧着的纸帛上一同焚掉。此时,燃放鞭炮,由邻居爷们用簸箕将三盘馍馍(15个)、杏若干个、钱币15枚从大门上方撒向大街,外有众人拾抢,即所谓的“撒馍馍疙瘩”“抢馍馍疙瘩”。在祭“痘母娘娘”的同时,种牛痘的儿童要将姥姥家送的红子顶在头上,耳两边打红疙瘩结,送红子后即摘下。“送红子”是喜事,意味着孩子过了一个生死关。出麻疹后送“绿彩子”,也是一件喜事,意味着过了一个生死关。旧时医学不发达,好多儿童在出天花或麻疹时死掉,俗话说“花花、疹子(天花和麻疹),离不了秆草捆子”,即儿童死后是用谷秆草苫子卷起来埋掉的意思。可见,旧时儿童在天花、麻疹流行时夭折率很高。

六月六也是请闺女,又叫走娘家的日子。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宰相因功骄横,不听女婿劝告酿成大错,后幡然悔悟,于六月六登门认错,翁婿和好,倍加亲善。为记住这个教训,这个宰相每年六月六这天都要请女儿女婿家来,征求意见,了解民情。这一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个个模仿,也都在六月六这天请回闺女,图个消仇解怨、免灾祛难的吉利。

六月六还是吃块肉的日子。旧时,曲阜城南凡在这年到了六十六岁的老人,不论何月何日生人,都在六月六过生日。这天,出嫁闺女要回娘家给父母做寿,礼物中必有一块肥肉,故民间有“六十六,吃块肉”的说法。老人在吃这块肉时,要倒坐在门槛上,据说这样倒坐着吃了肉,还能再活六十六。

那些从小留着“八岁毛”的孩子,如这年已到八虚岁年龄,就要于六月六这天将八岁毛剃去,俗称剃山羊胡子。

十、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是我国传统的“乞巧节”,又称“七巧节”。七月七日之夜,被称为“七夕”。此节源自牛郎织女的古老神话,早在《诗经》中即有关于牛郎织女星的描写,汉代以后便演义成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唐宋后又出现了反映此故事的戏剧,即后来的《天仙配》。

七夕乞巧风俗在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便有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旧时,每逢七夕之夜,民间就有身穿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摆上香案,供各种瓜果,然后借着香火的微光,穿针引线,谁穿上线,谁便视为向织女乞巧了,能穿上线的少女,还被认为能找到好丈夫。除此之外,还有制作“巧果”“巧灯”的习俗。“巧果”,是用彩线缠结蛋壳或麦秆编结的草胎手工艺品。“巧灯”,则是各种瓜果形状或绘画果品图案的彩灯。

孔府里的七夕之夜,是在前堂楼院子里,桌子摞桌子,摞上好几层,最上面一张摆香炉,供巧果,巧果是用模子搕出的各种七巧形,用油炸制而成。又用各式巧果灯,从大门顺中仪路一直摆到后堂楼各院的路门口,再摆到花园各路和各个景区,各庭院和花山顶上都摆上以巧果为主的各类点心及茶水,届时,大家都坐在院中观看牛郎织女会面。

十一、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因时处三秋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又因八月为孟、仲、季三秋月之中,因而又称“仲秋节”。

大约在汉代时,中秋即成节日,后渐发展成除春节之外最隆重的节日。中秋节在曲阜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节日,习俗是阖家团圆,祭月、赏月、吃月饼。另外,还有走亲串友的风俗。

祭月,即拜月,即在香台上摆上各类水果、毛豆、石榴及月饼,一般五至七样,香炉、酒壶、酒杯、蜡烛、纸帛也要备齐。因有“男不拜月”之说,所以祭月由妇女主持。祭时,间续上香三次后即焚化纸帛,奠酒后女主人即叩首三,燃放鞭炮,拜月即成。因有“宁愿留女过一秋,不许留女过中秋”之说,月圆人圆,住娘家的妇女,此时必须回丈夫家过节。

赏月,又称“圆月”,一般是在祭月后家人围坐在庭院月光之下,品尝着各类时鲜水果和月饼,尽享天伦之乐。也有亲朋好友相约一起月下共饮者。

吃月饼,不光是中秋这一天,可以说交了八月直至节后,人们走亲戚看朋友往往以月饼作为主要礼物送给老人和儿童食用。月饼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一入八月,市面上就销售各式样的月饼,唯独曲阜产的月饼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月饼不尽相同,外地月饼皆是模制,且印上字、花,而曲阜月饼皆是酥皮,外需用纸包装,且包装纸的下面有一方红点,相传是沿袭古时八月十五日杀鞑子时的信号。

走亲串友,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节前,闺女女婿要以重礼去岳父母家行节礼,一般是鸡、鱼、肉、酒、月饼等。亲戚朋友也在节前相互走动,相互送礼。晚辈给长辈送礼,长辈可不回礼;平辈之间送礼,一般要回礼。中秋节前亲戚之间如无节礼往还,就意味着关系已经疏远,这门亲戚关系有可能中断。

旧时,孔府更是重视中秋节。这天,衍圣公由百户官、典籍官陪同祭拜孔庙,衍圣公夫人则拜祠堂、慕恩堂和佛堂。孔府给在府中的仆人差役和正在孔林割草的数百名佃户每人发一斤月饼。孔府所用月饼由府内厨房自制,除用于上供外,大部分用以送礼和分发。上供用的月饼是特制的成套月饼。因孔子被神化成天上的魁星下凡,衍圣公会在八月十五之前的八月初四举行“接北斗”祭祀活动,以示孔府与天上的联系不断。接北斗的仪式极其神秘,只有衍圣公带一名“接线人”参加,在内宅前堂楼的墙上,有一个玻璃罩,里面放着一只小表,小表中放着五段五色线。八月初四晚上,衍圣公和“接线人”悄悄取出这五段彩线到佛堂楼摆供五碗,燃香一炷,将七盞油灯摆成北斗形,名为“七星灯”。摆完,衍圣公先叩头,“接线人”再叩头,然后把线拿出来,依次将五段线接上线头,仪式结束。

十二、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叠,因而叫重九,也叫重阳。

三国魏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据《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并说“盖相传自古,莫知其由”。《续齐谐记》《风土记》也有类似记载或描述。从而可以看出,重阳是一个驱恶祛灾病,以求延年益寿的节日。至唐代,则被规定为法定节日。

旧时,曲阜有重阳登高、赏菊之俗。这天,人们走孔家村大桥、书院泗河大桥,上城墙,爬万石山。士人学子则“载酒舞雩坛登高”。现此俗已废。

孔府内则在此日行重阳礼,致祭“北极庙”。夫人、小姐、少公们于早饭后登奎文阁、上南城门楼,下午则到后花园登假山。是日,孔氏各府本家、地方官绅都到孔府送节礼,贺重阳,节礼一般为菊花、菊花糕、水果、美酒、时令菜等。下午,孔府设宴待客。

此外,曲阜有“九月九,小做活的往家走”之说,即富户人家雇佣的割草、放牛、放猪的小伙计们,在重阳节时即解放回家。此日,东家设菜饭招待后发工钱送行。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活动充实了新内容。1989年,国家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十三、寒衣节

农历十月一日,称为十月朔,民间称为寒衣节。寒衣节是全年中与清明节、中元节并行的三大“鬼节”之一。传说,十月一日阴盛阳衰,阴司放鬼,民间便以是日祭祀亡灵,并将此日前后两三天称为“上坟”的日子。上坟除烧纸钱外,尚用彩纸扎制衣帽焚烧于墓前,称作“送寒衣”。

十月一日是孔府上官坟的日子,届时,衍圣公府外厨房做五荤五素十大碗供21桌、三荤两素五碗供17桌、果点供11桌、馍馍102斤送往孔林。孔子及二世祖、三世祖墓、历代衍圣公墓前均摆供菜,最上五代和最下五代墓前只摆供果。

十四、冬至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阴极转衰,一阳始升,太阳回归,进入“数九”天。

古代冬至是个隆重节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冬至》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三国魏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之句。“亚岁”“履长”皆指“冬至”节。据《中华古今注》载:“汉有绣鸳鸯鞋,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公婆)”。曲阜也有此俗,即妇女们在冬至之前做好布鞋,冬至这天送给公公婆婆以示敬老之意。曲阜一带冬至食俗特多,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在古代水饺称为馄饨,曲阜民间多在这天吃水饺,据说有防身冻作用,因水饺像耳朵之形。亦有“蒸冬”习俗,“蒸冬”即“蒸饽饽”。谚语有“蒸冬蒸冬,扬场有风”。既然蒸饽饽,也就有吃饽饽的食俗了,实质上是祈来年扬场时有风,且生活一帆风顺。

另外,还有在此日一早用棉油或香油煎豆腐,至外表金黄后以水烧开服下,可预防咳嗽。此法尤其适用于老人和小孩。也有用开水直接煮白豆腐的,煮好浇醋食之。还有用南瓜熬粥喝的。

过了冬至,孔府开始在城外西北隅冷神庙里祭冰,在护城河内储水凝冰,待四九天冰冻八寸厚开始采冰、藏冰,以备来年酷暑天使用。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526752630839757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1-16 03:54 , Processed in 0.09550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