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花镇地处英德西部,北依阳山县水口镇,西临清新县浸潭、石潭镇,东连大湾镇,南接九龙镇,有“南天第一峰林风光”之称的英西峰林走廊贯穿全镇。自古以来,黄花镇人民对民间民俗信仰颇为热衷,不仅村村有庙,而且一年四季香火旺盛,从中衍生出来的大型民间庙会——黄花蘸仪,更是备受追崇。每逢打醮,醮坛内外,人山人海,场面十分隆重。
黄花民俗
恪守信仰 打醮不止
蘸仪,原是道教的一种祭祀仪礼,后来逐渐与民间风俗信仰结合,演变成一种民间民俗活动。如今,蘸仪已成为黄花镇上最盛大的民间庙会,但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曾经经历过一段被禁止被批斗的轰烈历史。
据小编了解到,文革时期,全国大规模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黄花醮仪更是被列入了“黑名单”,但黄花人民为了不让年年打醮的惯例间断,于是在热心群众的帮助下,躲在了观音谷的山洞里进行打醮活动。
数百年来,黄花民众恪守信仰,年年打蘸,从未中断。正是黄花民众的这份独特的宗教信仰,我们才得以再看到这场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不仅如此,黄花醮仪曾经还引来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漂洋过海前来考察研究,更是被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这整个民俗活动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就带大家一起领略这独特宗教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花蘸仪。
黄花民俗
揭秘黄花醮仪
据小编了解,黄花醮仪的程序繁杂紧凑,而且整个过程几乎不怎么休息,仪式从早上到凌晨两三点。按照当地的习俗,到醮场的人必须吃斋饭。当天斋饭的菜肴一般是萝卜、豆腐之类的。
随着时代变更,以往传统的醮仪也与时俱进,在一个搭建的小棚子内供奉着的一尊打着纸扎领带、穿着真西装,还挎着皮包的财神。村民们纷纷排着队过来上香,将红包塞进财神的挎包内,祈求年年丰收富裕。
每次打蘸,打蘸人员是由“大总理”1人,“总理”16人,“缘首”大概70人组成的专业队伍。“总理”是“话事人”之一,打醮前,十多位“总理”先集中商量有关事宜,商量好后,通知“缘首”,“缘首”主要分布在各个村民小组,由他们逐个通知村民打醮的时间、地点等,并筹措打醮所需的资金。
打蘸前需先搭建好蘸棚、张贴对联,邀请民间专业打蘸人(当地人称“先生”)打蘸。而黄花醮仪中最具神奇色彩、最受期待的环节就是——“上刀山”和“罗汉粥”仪式。醮场数百人,很多人带着装满被子、衣物的袋子,甚至还有小朋友的书包,等着“过刀山”喝罗汉粥求平安。
所谓的“上刀山”,就是先用两根竹竿和9把刀做成“刀梯”,两名打醮人将事先准备好的活鸡和活鸭身上的毛拔掉,放进两缸大米当中,等仪式结束,有一位“先生”上到“刀山”上面,接过在场的人抛上的衣服被子包包等,过了“刀山”再放下,(听当地居民说这是驱邪避灾祈求平安的意思)。罗汉粥的仪式大致相似,该仪式结束后,所有村民排队喝粥,图平安吉祥。
当地居民阿彬介绍,一般举行醮仪活动时,周边的几条村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在家务农还是外出工作,都会回来参加,除了打醮还加上舞狮等其他民俗活动的举办,简直比过年还热闹,是方圆数十里场面极其盛大的民俗活动。
整个仪式一般持续三四天才结束,不过,民间蘸仪种类很多,其时长也不一。
黄花蘸仪,不仅仅只是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是民众表达美好期盼的最好方式,每一项节目无不寄托着朴实的黄花人民怀德感恩、祈福安康的最真挚的乐活安居心愿。我们传承文化,更传承精神。
黄花醮仪
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俗
犹如潺潺黄花溪涓涓溪流润人心田
黄墙青瓦的客式排屋般迷人
四面傲挺的青山般气势雄伟
这般感受它的神奇,惟我黄花盛此景!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35318483148477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