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我们都面临各种选择 。工作、爱情、生活方式……
我们总是说,当你不知道如何做出决定的时候,就遵从自己的内心吧!
直到有一天,我们面对的是家人的生死。
Q:假如你的亲人得了绝症,医生告诉你,他只有最后几个月的生命了你会选择告诉他真相,让他自己来安排有限的余生?还是隐瞒真相,由你来精心照料,让他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走过最后的时光?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两个小故事想分享给您……
一位很漂亮的舞蹈家得了脑癌,丈夫告诉了她实情。生前她便把人生当成一场 party,亲人和朋友应该在 party 里面继续玩耍。可是她要先走了,她不希望全场人因为她的离开放下酒杯,关掉音乐,她希望是一个开心的告别仪式。死神可以剥夺人的生命,不会剥夺尊严和温暖。
还有一位肺癌晚期的患者,在 ICU 住了四年。气管切开插着呼吸机,溃烂的鼻腔插着胃管喂食,下半身长了很多褥疮。四年里,家人都没有告诉他实情,老人家插着呼吸机不能说话,唯一表达情绪就是「哭」。他在死之前哽咽地说着只有老伴能听懂音节:「我恨你,为什么还不放我走?」
这两个故事与我们通常的想象截然相反:选择坦白并没有使患者消沉,隐瞒却导致患者的埋怨。
针对这个看似感性的问题,科学家也从理性的角度进行了研究。1月3日,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一篇《中国癌症人口日益增长,多少患者还蒙在鼓里?》的文章,指出:在中国,许多医生和家属都喜欢瞒着患者本人,以防他们担心。医生往往会在癌症病人不在场时向亲属透露诊断结果。但华西医院头颈肿瘤科博士研究生黄伯彦的研究却显示:大多数中国肺癌患者得知诊断结果后并不会诱发或加重焦虑或抑郁。
黄博士表示:“隐瞒患者的病情,这在早期阶段可能是有益的,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恶化,隐瞒反而可能会造成患者的焦虑和怀疑,不利于治疗。儒家文化中以家庭意志取代个人意志的传统,让超过一半的中国癌症病人的知情权得不到保证,他们可能会在猜疑-求证-被隐瞒-继续猜疑的循环中度过自己余下的人生。
如果你是患者本人,这种人生是你想要的吗?
毫无疑问,癌症带给我们的是坏消息,提到它,想到的就是死亡——虽然事实并非如此!原本平静的生活即将结束,还来不及犹豫,就已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
于是患者的子女开始想:如何陪老人走完最后的人生?于是患者的父母开始计划:如何实现孩子最后的心愿?
可是所有的人都忽略了这些不幸事件中的主角——癌症病人自己的想法。此刻我们的病人在想些什么?眼前发生的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相信很多家属选择不告诉病人,是出于“为他好”的理由,这其实正是最大的误区。你有没有想过,无法面对现实的究竟是谁?是病人,还是我们自己?
其实,无法接受这一事实的,往往不是病人,是家属。
作为家属不知该如何告别,下意识就认为隐瞒一天是一天,但其实这并非一种“善解人意”的安慰,而是一种自我麻痹罢了,很可能还会因此带来亲人之间的不理解。
我相信,无论是哪种决定,我们应该秉持的观点就是:你的家属不仅仅是你的亲人,更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每个人的人生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而不是根据你的想法来让他怎么活。
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爱来绑架他人的生命,要求别人为自己而活。我们应该学会面对离别,尊重并坦然地接受患者本人的决定。
有一位癌症患者对此这样说:
“我作为一个30岁的癌症患者,虽然当初得知消息时比较震惊和恐惧。但我仍然希望我能清楚知道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程度,以便于我能更好的安排我宝贵的日子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完成我想做还没做的事情。大家能敞开心扉讨论,而不是在遮遮掩掩和吞吞吐吐的未知和无知的康复期待中度过剩下的日子。”
所以,坏消息到底该不该告诉病人?
应该!但是告诉的方式有很多种。
大千世界人各有异,性格、职业、年龄、阅历、文化程度以及精神类型等都不同,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我们应该根据病人的性格特点,选择直接告诉,或者循序渐进。
但值得提醒的一点是:癌症病人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远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强得多。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应该学会正确坦然地面对死亡。就像主持蔡康永所说,告别变得很难,是因为中国人不太习惯练习这件事。我们都应该学会练习告别,面对死亡。
(以上插画来自英国画家Gary Bun,他曾被确诊患癌症,但通过画画来平复心情,回归了生命的平静。)
编辑 | 李果儿 玉紫龙
校对 | 风吹过
终审 | 老愚头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22830961449374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