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108|回复: 0

细数农村过年风俗的衍化,有的已渐行渐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8 04: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春煦文苑

我的故乡丰沛平原,这里百里平川,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兼有南秀北雄,五省通衢的美名。父老乡亲淳朴善良,侠肝义胆,民风粗犷豪放,又不失婉约怀柔。千百年来,过年的风俗很多,有的流传至今,长盛不衰;有的渐行渐远,已被淘汰,有的如影随身,衍化蜕变。这一切除了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物资丰富使然外,亦与精神文化的断裂社会转型息息相关,无论何时都将蜿蜒于家乡亲人的血脉。
593f000350716eabb154

一入腊月,故乡的年味便浓起来。尤其吃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粥,就揭开了年的序幕。古代的春节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北方有民谣:“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同时,还有“送信腊八粥”一说,送什么信,当然是春的信儿,春节的信儿,在故乡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用大米、红豆、红枣、红薯等熬粥,小孩子必须喝,腊八谐音“拉把”,意为把孩子顺利拉扯大,这一风俗至今蔚然成风,只不过因物资的丰富,比过去的腊八粥档次更高。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在以欢口为中心的方圆几十里,才从真正意义上把年提到了议事日程,过去农村那种带有烟囱的大锅灶,旁边配有风箱,锅门两边用白灰泥得平整美观,这时那些小商贩走村串户叫卖用红、绿、黑三色土法印制的老灶爷爷,老年人还会叮嘱年轻人买不能说买,要说“请”。

那时候谁家灶台和锅屋的墙壁上,不坐满了孩子们用烧火棍的黑头仿照“老灶爷爷”画像的涂鸦,一面面墙上写满了童心对年的憧憬,升腾着童年那一个个充满希冀的美术梦,好玩又惬意。时过境迁,农村的年轻人像心高气傲的鸿鹄,脚蹬着大地张开双翅从黄土地或渠畔沟头、水面枝头向遥远的苍穹飞去,乡村人口锐减,少了不少生机,农村也高楼林立,从煤球到天然气,从天然气到家用电器的普及,很少有人再用那种大锅了,于是风光多年的老灶爷爷,今天,就是在乡村也找不到栖身之地。
593c0003d9b25d2e4c4f

俗话说:“南北做官,为了吃穿。”在故乡,祖祖辈辈留下的风俗,就是过年要想尽一切办法吃得好一点,祭灶之后,便开始蒸馍:过去最高档次的是白面馒头,用小麦磨粉后收一下最精华的面粉,做成圆形高顶的馍,俗称发馍馍;其次是黄团子,过去生活水平差,不能常年吃白面,玉米或稷子是故乡人的主打食物,因二者均是黄色故称黄团子。

黄团子的做法很有讲究,尤其馅子更能考验一个农村主妇的手艺,红豆、豇豆、大枣、红薯的比例,煮熟之后的火候把握,玉米、稷子面包皮的厚薄,都有蕴含着很多技巧;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菜馍馍悄然走红,其做法是先配制馅子,农村丰富的资源,为菜馍的馅子提供了花色繁多的种类:素馅有南瓜干配细粉、豆腐皮;荠菜配豆腐皮、细粉;白菜配豆腐、木耳等等。

荤馅有猪肉配豆芽、细粉;羊肉配洋葱、木耳;牛肉配香菇、豆腐皮等等。最后大多人家还要摊一块大糕,其寓意是孩子长高,家庭生活节节高,寄托了一家人对新年的期盼,对未来的憧憬。过去,农村年前年后比较清闲,蒸馍也很多,有的能吃到二月二,馍馍上白醭子长好长,因那时缺吃的也不舍得扔。
593e00016a98a21303d3

今天,乡村逐步富起来了,再也没有人蒸那么多馍了,黄团子到倍受年轻人青睐,稷子面的很难吃到了,生活越来越好,超市、电商为各种各样的吃法搭建了便利的平台,拓宽了吃的疆域,甚至有的人家已丢掉了这一习俗,干脆不再蒸馍。

在年前的操办中,蒸馍与过油是紧紧相连的,要么安排在一天,要么一天蒸馍,第二天过油,或者反之。

过油做的最多的食物是丸子,上乘的是绿豆面,用胡萝卜加花椒、姜丝等作配料,没有绿豆面退而求其次用小麦面加南瓜或辣萝卜条也不错;其次是酥菜,就是用藕条或红薯条或地豆条拌面,放在油锅里炸酥;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定不会忘记最后给孩子们炸僵丝子或麻叶子,前者做法是用糖活好面,然后切成细条,在油锅里炸焦;后者是用糖、芝麻、白面按一定比例活好面,切成三五厘米宽长十厘米左右的面饼,放在油锅里炸焦。

当然,小孩子最喜欢吃的就是僵丝子或麻叶子,每当过油的日子,欢蹦雀跃,忙里忙外,还能燃放爆竹,一整天让欲望浸泡得忘乎所以,时至今日,因孩子们喜欢在故乡家家户户今天依然保留着这一习俗。

人们都希望过一个平安祥和的年,家乡的风俗也有“驱鬼”这一程序。故乡父老乡亲喜欢用贴对联和放拦门棍达到驱鬼的目的:前者就是传统的贴门神、桃符,这一习俗起源于周代,在大门两旁悬挂两块长方形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据《后汉书 礼仪志》记载:“正月初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对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有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为证。直到明代才将“桃符”改称“春联”,后来,门神贴着“尉迟”、“秦琼”等,可见贴春联的目的就是“驱鬼”。
59430000f74e9b24385c

后者就是在除夕夜在院子的大门外放一长棍,名曰:“拦门棍。”据说,这一放小鬼、小派以及一切邪气均不敢进门。这些做法无疑都是为了“驱鬼”保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对科学技术认知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住了楼房、套房,首先摒弃的是“拦门棍”;现在越来越多的单扇门,春联怎么也没有过去贴得对称了,驱鬼的意义也渐去渐远,更多的是喜庆。

春节前的除夕这一天,是过年的压轴戏,也是高潮。白天祭祖,我们这里称“上林”,就是到自己的先人坟上拜祭。

按照风俗,我们这里只有男孩有资格去祭祖,一般亲近们联合在一起,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少则几个,多达几十人,因而这时候是展示一个家族人丁兴旺的最佳时机。比每个人穿的带的,比每家炮竹、烟花的多少,档次的高低,响声大小,尤其是见面让烟是什么牌子,开什么牌子的车上林更引人注目。

这一切彰显着一个人走南闯北混世,因此,粉向脸上搽,人人格外注意形象。这一天放眼望去,旷野阡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火光四起,烟雾缭绕,大地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从下午一直延续的稀稀拉拉的炮竹声告诉我们这一定是个不眠之夜。东奔西走的家人团聚了,吃团圆饭,喝守岁酒,接下来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那台“十几亿人一台戏”的春节联欢晚会。那些年轻人大多在零点用燃放炮竹的方式送走旧岁,迎来新的一年,彻夜狂欢,放飞对未来的美丽憧憬。

“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流年似水,世事嬗变,故乡的风俗也在悄然衍化,年初一磕头依然风行,可短信、微信拜年早已蔚然成风;用微信发红包代替压岁钱也让我们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们时髦了一把。也有人具有了国际视野,借春节闲暇带着家人踏上了旅游的征途,收获“诗与远方”和更美的风景。
59400003eaa4ff32fc74

四处奔波的游子,你啥时候回家?与亲人团聚,品味故乡融合着乡音乡情的独具咱家个性的民风民俗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20258987770516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1-20 20:23 , Processed in 0.05772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