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的旧式洋楼,青砖灰瓦
外立面看起来依然完好气派
路过市区桥东上塘街二巷2号的
这栋惠州市历史建筑
许多人都会忍不住驻足观看
甚至探究一番
洋楼的大门上有简单的介绍,这是桥东上塘街杨宅,曾经居住着一个在惠州小有名气的人——— 杨启明。从木牌上两百多字的简介里,马上就能抓住杨启明最引人注目的身份或事迹:粤军少将师长、弃军从商、捐果园作为惠州一中校产,捐资2000万元修复东新桥、曾任惠阳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等。显然,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近日,杨启明的儿子和孙女分别从香港和英国回到惠州杨启明的孙女还从英国带回来了半个多世纪前有关杨启明的照片和资料这些照片和资料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重现
半世纪后回到惠州
在杨启明孙女杨惠欢的带领下,东时记者来到杨惠欢的叔叔、杨启明的小儿子杨国伟在惠州买的房子。
杨惠欢说,如今和家人在英国定居,偶尔会回来惠州一趟。这一趟,杨惠欢把30多年前从惠州带走的东西带回来了。
杨惠欢从资料袋里把东西一样样地拿出来。里面的东西都是有关杨启明的,包括照片、奖章、纪念章、各种收据、证明材料等,其中还有一份杨启明于1965年亲手写的个人简历。
杨惠欢说,这些资料是爷爷杨启明去世后留在杨宅的。
传奇
投笔从戎弃军经商最后从政
杨惠欢带回来的资料里,有一份杨启明在1965年亲手写的简历。简历的第一页上写着“杨启明又名杨古济,现年七十四岁,惠州上塘街二巷四号人,现住上塘街二巷二号二楼。”
杨启明(1891~1968年)的简历主要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部分,按照年份(年龄)简要记述了他的人生经历。
杨启明于1965年亲手写的简历。
8岁至17岁,杨启明先后在惠州、广州求学,18岁在香港轮船招商局任职。19岁(1910年)在香港成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成员。20岁至21岁参加辛亥革命,曾任陈炯明粤军少将师长,与杨坤如驻守惠州城。1927年 (36岁)后弃军到香港从商,1932年回到惠州,通过集资在桥东菜园墩建立惠州第一间发电厂和东明电力公司。1938年,东明电力公司被日寇破坏后,又于第二年创办了东明电船公司。
抗战胜利后,杨启明生意越做越大,涉及粮食和汽车运输等。他先后筹办了五丰米机、兆丰米机等粮食加工厂,还担任惠樟公路汽车公司副经理兼惠平汽车公司经理。后因时局动乱,1948年举家迁往香港定居。在港期间,杨启明还在莫雄和骆凤翔的要求下,参加解放战争地下工作。
1949年10月,惠州解放后,杨启明在莫雄和骆凤翔的游说下,决定回惠州参加建设工作。对此,杨启明在简历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思考到什么地方总是工作,惠州地方我实在比较其他地方,更加了解深入的,就表示同意。”
1949年底,杨启明举家迁回惠州,先后任惠阳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惠州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四届代表,惠州镇第一、第二届人民政治协商会委员,工商联主席及惠州镇市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惠阳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
1968年,杨启明在惠州逝世。
修桥
捐资修建东新桥
杨启明的手写简历只是简单写他的工作经历,对于工作之外的经历,他很少涉及。但在杨惠欢带回来的资料里,几张老照片和两枚奖章则透露出更多的故事。
惠州镇修建东新桥筹备委员会赠予杨启明一面锦旗。
在一张老照片里,杨启明双手拿着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热爱祖国,高度发扬了当家做主精神”,落款是“惠州镇修建东新桥筹备委员会赠”。一个白边黄底金属章则写着“惠州镇修建东新桥纪念章”,一个金色底色的金属章写着“惠州镇修建东新桥奖章”。两个金属章上都有“热心建设”和“1951年”的字样。
1951年杨启明获赠的“热心建设”纪念章。
很明显,这些照片和金属章都指向同一件事:建设东新桥。
东新桥最早是在宋代绍圣三年(1096)由苏东坡倡议并捐建,开始是木船架板的铁索浮桥,清末北移300米重建。1938年东新桥建成钢筋混凝土悬臂挂梁式桥,通行半年后,被日寇炸毁。8年抗战期间,东新桥就被日寇毁坏了3次,惠州百姓也3次捐资修建了残桥,但只是勉强能通行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春,惠州镇人民政府党委书记、镇长杨均为惠州人民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动群众捐资,修复东新桥,要将东新桥修复成钢筋混凝土桥。
杨启明在简历里也提到,他回到惠州工作后,就参与商讨了5项最重要工作,其中就包括修建东新桥。杨启明在简历里还写道:“关于修建东新桥,杨钧为正主任委员,我为副主任委员。”
杨启明的政协会议出席证。
建设
积极参与市政建设
杨启明在简历里没有提及他参与修建东新桥的具体工作。但在林宽的《惠州文史琐谈》里,我们找到了更为具体的资料。
惠州镇政府发动群众捐资后,“工商联召开修建东新桥捐资大会……参加会议的工商业者逾百人,知名人士带头捐资,其中邓植培捐3000万元(旧币,下同),李伯棠2000万元,杨启明2000万元,张汉英2000万元……仅10天,工商界共筹得修桥款人民券14亿元(折人民币14万元),省人民政府拨款人民币10万元。1951年9月,东新桥修复使用。”
综上所述,作为副主任委员的杨启明在修建东新桥时,既出钱又出力,因此获得热心建设东新桥的锦旗和奖章。
1951年1月,惠州镇市建大队工商界工程队全体队员合影(图中央穿中山装戴 军帽者为杨启明)。
在另外一张老照片里,还可以看出,杨启明不仅热心东新桥建设,还积极参与惠州镇的市政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州百废待兴,市政建设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杨启明被委以惠州镇市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均任主任委员)的重任,也可见其能力不一般。
照片是1951年1月拍摄的,上面写着“惠州镇市建大队工商界工程队全体队员摄影”。照片中有六七十人,大部分拿着箩筐、扁担和锄头等工具,背景是一片工地,还有旗帜飘扬。当时的杨启明站在合影的人群中间,大家都显得意气风发。
杨宅
当年格局今犹在
杨国伟说,杨启明和弟弟杨钦明感情一直很好,很多生意都是两人一起经营的,只不过杨钦明一直在香港,杨启明则香港惠州两地奔波。
杨启明1949年底回到惠州后,一直居住在杨钦明建造的洋楼里,即如今市区桥东上塘街二巷2号的惠州市历史建筑。杨启明1968年去世,他的家人也仍然在此居住。所以这栋房子被外人认为是杨启明的故居。
青砖灰瓦的杨宅外立看起来依然完好。
近日,杨钦明的六儿子杨国强从香港回到了惠州,他和杨国伟、杨惠欢一起重访了当年居住过的这栋房子。
这栋房子共三层,青砖灰瓦,外立面看起来依然完好,二三楼有阳台,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40多平方米。杨国强回忆,这房子大约是1948年建好的,他依稀记得年幼时在此居住过,感觉房子很大。
杨宅未来
无偿给政府使用20年
杨国伟、杨国强和杨惠欢相继回到惠州,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和桥东街道办商议这栋房子的未来。
惠州去年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也提上了议程。这栋位于水东街后面的老房子,也成了政府关注的重点。于是,桥东街道办辗转联系到了杨家后人。
“房子有些破损,我们提供给政府无偿使用,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政府让这所房子得到更好的维修和保护。”杨国强说,杨家后人初步的意见是政府能在房子里提供1~2个房间,用作杨启明事迹陈列馆,展出杨启明相关的资料和照片,让更多人了解杨启明。
印象
低调做事非常爱国
“我没有听父亲说起过给东新桥捐款的事。”杨启明的小儿子杨国伟回忆,父亲当初捐款的时候,他还年幼不知情,但他长大后,也从来没有听父亲在家里说起过这件事,也没听家人提起过。杨国伟说,除了给东新桥捐款,父亲还和另外两人捐了2700亩果园给惠州市第一中学做校产。
“我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低调,很爱国。”在杨国伟印象中,父亲做生意经济条件优越,但他从来不张扬,捐款捐物的事情也总是默默去做。1948年全家已经搬到香港居住了,可是惠州解放后,父亲坚决要回来支援建设,不仅他一个人回来,还要求全家人都回来。
“我父亲回惠州后,也捐献了很多产业。”杨国伟说,1952年国家实行土地改革,他父亲被任命为惠阳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就带头将自己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
杨启明在简历里有提到:“关于支援前线运输车船方面,先将我和我舍弟的股份全部献给支前司令部,由支前司令部接受,后以股东的资格接管为公私合营(即惠樟惠平汽车公司)。”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1215531956109831/ |